什么样的人算没脑子?嘴不严,心太软,性子急,不藏事儿,语速快,耳根子软,管闲事儿,特敏感,没城府。
解决问题的第一要义,是你相信可以找到解决难题的方法。

早安!
如何获得自由?接受没有人会爱你;变冷漠,一切向内求;接受说有关系,都是阶段性的,活在缘分里,而非关系里;不对任何人抱有期待;少生没必要的气,别流不该掉的眼泪;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有些事做不成,有些人得不到,是老天在保佑你;断舍离,独行也如众;你没那么多观众,厚脸皮的人,先享受世界;允许一切发生,爱人先爱己!
如何获得自由?接受没有人会爱你;变冷漠,一切向内求;接受说有关系,都是阶段性的,活在缘分里,而非关系里;不对任何人抱有期待;少生没必要的气,别流不该掉的眼泪;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有些事做不成,有些人得不到,是老天在保佑你;断舍离,独行也如众;你没那么多观众,厚脸皮的人,先享受世界;允许一切发生,爱人先爱己!
如果你真的无所畏惧,你就会发现,当你有一天早上醒来,或是自己独自走在路上,突然间,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未经邀约、未经请求、未经追寻,那个可以被称为爱、真理或幸福的东西,忽然来到了。

——克里希那穆提
如果一个人不能活出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攻击性就是生命力,如果你不能合理的表达攻击,那就意味着你不敢捍卫自己,总是忍气吞声,生命力会不断萎缩。

——毛姆
文革中唯一坚持上课的大学生

纳拉迪波(西哈努克亲王之子)先是入芳草地小学,在灯市口中学上初中,在北大附中上高中。一九六六年中学毕业,免试进入北京大学,他选择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系)。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北大已经停课闹革命。但中国与柬埔寨之间有文化协定,这个学生的学习不能耽误 。北大的燕园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个特殊学生的课堂设在友谊宾馆的套房里。友谊宾馆的大门口有解放军站岗,免受红卫兵的冲击,可以保证安定的学习环境。全国只有这一个大学生在坚持上课,还不是在大学的校园里。

北大从几个系先后抽调了九名教师,组成一个“王子教学小组”。九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大部分教师是中文系的。我从哲学系被调去当组长,人们戏称“太子太傅”。我的任务是“从政治上把关”。把什么关?我们的顶头上司不是教育部,而是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当时对外文委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史怀璧对我们说:“你们不要把他涂得太红,太红了回国以后会脱离群众。”文化大革命的潮流是“最、最、最”,“红、红、红”,“不要太红”,就必须把关了;而我被人们认为一贯思想右倾,所以适合于把“不要太红”的关。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还是太红,结果害了他。不是我们把他涂红的,而是在中国这个大染缸里染红的。

纳拉迪波住在东城的柬埔寨驻中国大使馆,每天有专车接送,到西郊来上课。因为当时的社会秩序很乱,公安部特地派一名带枪的随身警卫员。有时还会因道路堵塞,迟到数十分钟。

纳拉迪波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六七年,汉语说得很好,常与我们亲切交谈。他告诉我们,他是一九四六年出生,在西哈努克的十四个子女中,排行第六。他的母亲,西索瓦•莫尼盖珊(Sisowath Monikessan)是西哈努克的第三任妻子,又是第二任妻子的妹妹,论辈分她们都是他的姨妈。在他们王室中,近亲结婚是常见的,甚至同父异母的兄妹也可以成亲。他出生时,母亲因难产去世了。小时候没有人娇惯他,使他懂得奋斗。他的大姐帕花黛薇(Bopha Devi)公主是王家歌舞团团长。他常与女孩子们在一起,所以学得了女高音歌唱。

图:一九六一年,邓颖超接待西哈努克的两个王子和前首相黄意的三个子女以及有关人员。正中为邓颖超,左四为纳拉迪波,右四为凯玛努拉克,右一为庄则栋。

---郭罗基:我有两个高贵的学生
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

——加缪
吃饭的时候看到老公在听跨年演唱会,(不知道是去年还是年前)一首接一首的当下最流行的情歌,实在是听不下去。

最近一直在读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越来越觉人生还有很多有意思的重要的事情可以去做,有很多美等待发现,也有一些痛苦和责任要去承受,不是只有爱情。

对很多人来说,爱情不过是自我投射,或者说从另一个人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然后两人情感共振产生的幻觉,它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的扩张。不断的歌颂爱情,或者在自我扩张的情绪里纠缠,人只能看得见自己,眼里很难有别人。

十几岁二十多岁的人,一点点从父母阴影里分离出来,慢慢有点力量感,自我扩张在所难免,也是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可到了一定年纪之后,可能需要理解的就不止是爱情,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承担选择的代价等等。当然这个前提是,你期待自己的心智不断的成长,而不是长期停留在某个阶段。

现在的我可能更喜欢听《一生所爱》、《黄河谣》这样思考命运的歌,而不是痴男怨女的怨恨纠缠。
年轻技术人怎么快速学习?

1. 目标应该跟随好奇心,而不是功利心,学习一项技术,应该问自己是否不懂这个知识,第一印象喜不喜欢? 喜欢就去学,不带目的的学习反而学的最快。 那些拿着功利性去比较学习划不划算,最容易患得患失,原地踏步

2. 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利他,通过学习写一个项目开源出去,帮助别人,别人不懂的时候,你再讲一遍。 收获最大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教别人的过程中自己学习最深刻

3. 保持注意力,技术人最喜欢去争对错。争对错的人最傻,为了虚荣,对陌生人逞口舌之快,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
一个人的一生一直在玩家庭、工作、健康、朋友、灵魂五个球。
只有工作是橡胶做的,掉下去可以再弹起来;其它四个球都是玻璃做的,一旦砸碎了再也不会复原……
所以,保护好家庭、健康、朋友、灵魂,再随意搭配点工作。
如果人人都能够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那么原来由于贫困而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就会去学习文化,他们就会独立思考。他们一旦做到这一点,迟早就会认识到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没有作用,他们就会把他们扫除掉。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
你要记住一个原则,给任何人帮任何忙,都不能给自己造成困扰,你可以帮忙,但帮忙的前提是不把自己绕进去,否则就不是帮忙,是给自己找麻烦,别人的事再大,都不能以损失你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去帮,否则你就是在给自己挖坑,没人会感恩付出的代价,他们只会庆幸自己度过了难关,至于你被拉下水没有,他们并不关心。
正确的道歉流程应该是:
承认错误+复盘原因+补救方法+如何避免

而不是:敷衍道歉+为自己开脱+明里暗里指责对方不好+质问对方为什么不肯原谅。
朋友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实用型、愉悦型和美德型。这三种一个能给你切身的利益,能够让一个是让你身心愉悦,最后一个是给你正向的引导。这三者没有好坏不分高低,都是能让我们就是更加优秀的存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学习能改变命运的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芒格
在二手平台卖东西,无论你多着急,都不要低于市场行情太多,因为低价只会吸引贪便宜的人。

这种人的消费逻辑是,不看产品介绍和功能性,只追求性价比,会通过各种挑刺,打压,怀疑来和你砍价,甚至你和他纠缠了半天,结果突然杳无音讯(找到了更便宜的渠道)

这也是人际相处的血泪史。你们觉得呢?
2022年 54岁的河南辅警席南发现自己34年前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被同届考生李某刚冒名顶替。顶替者改名"李席南",交换人生一路升任医院副院长,而真正的席南却当了半辈子临时工。
三年过去,涉事“李席南”仅被开除公职,父亲(已去世)和舅舅至今未被追责,席南报警遭拒,派出所称过了追诉期,至今没有赔偿。
席南至今仍是辅警,月薪2280元,34年无缘编制。他曾要求补偿50万工资差额,但被告知"无法核算"。
1990年,李某刚分数不够,其父联合舅舅(沁阳三中负责人),截留学霸席南的录取通知书,后又伪造户籍、档案,将李某刚改名为"李席南"入学焦作卫校。
冒用身份的"李席南"毕业后分配至孟州卫生系统,2021年竟以"孟州好医生"身份登上表彰名单,直到2022年档案审查时,工作人员发现"照片是席南的,笔迹也对不上"。
尽管孟州市卫健委2022年建议"移交司法机关",但三年过去,顶替者仅被开除公职,其父亲(已去世)和舅舅至今未被追责。席南报警遭拒,派出所称"过了追诉期"。
李某刚被开除后,用积蓄开诊所,妻子打零工,儿子大专毕业难就业。面对采访,他竟称"举报就举报吧,反正我现在什么都没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