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饮暴食或者说食欲的波动,其实是我们情绪状态的外显,其中最难的不是节食,不是压抑,而是稳定。当你情绪稳定的时候,食欲往往也稳定,一旦你过度的压抑,迎来的往往是爆发。所以我们要做的其实是多多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而不是直接从行为上去强迫他。就感受一下你每次暴食是不是先有心情不好,有一种爆发式的报复性的情绪,然后你才瞄准了食物这个最容易解决的方法。你可以再感受一下,暴食完它是会内疚的,不仅仅是我的身材会变差,更加是一种对自己失控的惩罚。不为什么吃了一堆自己原来其实不是很想吃的东西,你本来只想吃一块小蛋糕,但最后吃了一整个,其中包含的是你多次压抑的一个集中表现。

那么怎么办呢?解决方式就有两个思路啊,第一个,当然是尽量我的情绪不要经历极度的压抑的过程。第二个,是我们除了食欲之外,有没有可能找到别的代偿手段。第一条当然是日常多问自己的感受,多关心自己,去觉察自己在哪些关系中是不敢说话的,不敢表达的,让你生活中压抑的比例减少。确实有很多关系很难不压抑,面对一些强势的规则,这个时候去多体验和多尝试这些让你放松的舒服的感觉,让你除了食欲之外有更多的选择项。比如对有一些人来说,唱歌就是放松的,逛公园也是放松的,可能买些小东西也是放松的。记住这个过程是和自己商量着来的,因为这本质是一个安抚自己情绪的过程,重点是安抚,让自己在这个时候舒服下来。食欲本来对你来说是放松的,不要一下子先找那些特别困难的代偿方式,用学习去替代,这个是很困难的,因为你的感受是一个天一个地,身体很难去适应。
反哺是大忌了,反哺在心理学上,是下一代向上一代提供情绪价值,这在心理学上是一种病了,是孩子的一种讨好,孩子不需要为父母的事情负责。
特别喜欢道歉,习惯性的道歉,哪怕不是自己的错。比如明明是对方提了你难以满足的要求,拒绝也会非常的不好意思。你的口头禅可能就是哎呀,不好意思,你已经成为你的应急反应或者是惯性反应,你生怕漏了某个道歉而显得自己没有教养,不够有善意。这种习惯性的停不下来的道歉呢,是我们在人际关系里要小心翼翼的外化表现。通常有这几个模式啊。

第一种,你非常的害怕伤害别人,你总是担心让别人感到不舒服了。你认为这个场域上每一个人的舒服是你来负责的。只要没有做到,或者是氛围没有你想象中的热烈融洽,你就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很对不住。这个模式的来源,通常就是从小承担了他人的责任,父母的情绪啊,家庭的重担啊。父母也会经常说啊,你作为一个懂事的孩子,你要多听妈妈诉苦啊,你要知道父母为了你多么不容易啊。甚至当你不承担的时候,你安心的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的时候,你会有负罪感。因为父母可能会说妈妈都那么痛苦了,你怎么能够快乐呢?那这就是最早的,我为我不能满足别人而感到抱歉。

第二类,主要是害怕冲突本身,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吵架,你就快速的把责任揽下来,目的是快速的结束这个冲突,你很害怕对方的力量,你认定了只要是冲突你就是会失败的,你是无力抗争的。比如你一个强势的同事,他莫名其妙的呵斥了你,你下意识的就是不好意思,是我没做好。因为只要我们说我是对的,我没有做错,这个冲突可能就会升级。我要去跟对方辩论,这个场合是你非常害怕的。这种非常想要逃避冲突的感觉往往来自于你要是反复的经历强大的冲突,你一次一次的感受到了你的无能为力。比如每次你跟父母讲道理,父母会用力量压制你,用道德压制你,你跟爸妈顶嘴,这种反复的被压制的感觉,就是最早期的我无法解决冲突的感觉。你会觉得每一个冲突你都没有办法平等的跟别人抗争。因为你发现讲道理没有用啊,认错是最快的,不然你就会遭受更强烈的惩罚。长大之后就对一切冲突感到害怕,所以快速的认错就成了你自我保护的方式。

第三种呢,是代表了你对人际关系是非常不信任的,你没有办法放松的信任。这段关系可以容纳这些小问题的,所以你常常会显得比别人更客套一些,更紧绷一些。这种对关系的不信任呢也常常来源于你过去的关系很不稳定。你犯一点点错,关系给你的感受就是会快速的瓦解。比如父母会经常吵架,有人说错一句话,家里面就砸东西,大吵大闹,你说错一句话,父母就说我们生你出来有什么用啊,这点小事你都做不好,那么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让这段关系破裂,所以你就会非常的谨慎,时刻担心自己哪里做错了,时刻都要感到抱歉。

说完可能的模式和成因啊,我们讲讲怎么办。可以试着这样,我们抽几分钟和自己待在一起,问问自己,你刚才习惯性的道歉是为了什么?是害怕别人进一步的骂你,害怕这个冲突,还是你担心别人无法容纳你的错误会抛弃你,又或者是你认为别人的快乐就是你的责任。帮自己慢慢的觉察自己害怕的恐惧的到底是什么,然后呢还是一样的慢慢的走出那个边界。如果你觉察到你很想为别人的快乐负责,那么告诉自己,或许是我过度的承担了别人的责任。那么从今天开始我少承担一点行不行?我就让这个氛围冷淡在这里行不行?就这样一次一次的把这些包袱从身上卸下来哦,原来其实我不用为别人负责也可以,逐渐的你就没有那么小心翼翼了。
有权威的地方,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因为有权威就意味着有服从,有被动打压,有人的分别,有等级,有等级就意味着人不被尊重。人之间没有平等,没有人权,没有尊重。没有平等,没有人权,人就不再是人,人只是工具,只是被奴役。这样,教育也就丧失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你检验一下,你的校长是不是高高在上,老师是不是高高在上,甚至学生会干部,是不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孩子们心中只剩下恐惧、焦虑。
做为家长,一定要记得站在孩子边,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边,打败孩子。其实,你也没有多优秀,也不一定能教会孩子太多,而你有无尽的爱,这足以支持孩子一生前行。
别总急着要答案,静不下来的人,连幸福都接不住。事情来来去去,人心反反复复,你越是淡定,就越能看清楚什么是真的,什么是演的。道家讲守神,就是不管外面多吵多闹,你心里的那盏灯不能摇,不用刻意的去合群,不必强求理解。你把自己修妥当,气场合了,对的人与事儿自然会慢慢的靠过来。真正的从容,不是不在乎,而是只在乎值得的。
人只会因为有价值而被爱,不会因为缺爱而被爱。世界上唯一长久的关系就是利益关系,一无是处还渴望有人爱你,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要期待任何人做你的靠山,你应该是自己的那座靠山。古人早就说过了,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既得利益者都是不想沟通的,在任何关系里,只要有人能不费力,就能占到好处,沟通对他来说,就成了没有必要的事儿。因为沟通就意味着要重新分配利益,会影响到他的处境,维持现状才是对他有利的。所以他会下意识的避开任何能够打破现状的话题。你以为他是不会沟通,性格内向,其实是他算得很清楚,他不是看不到问题,是问题对他没有坏处,甚至有好处。所以他选择装看不见,你急着解决问题,他偏不回应,等你忍不住发脾气,他反倒成了理智包容的一方,你倒成了情绪化斤斤计较的人。最后你不仅没拿到原本该有的,还落了个坏名声,而他利用最小的代价守住了自己的利益,还不用承担任何道德压力。想要打破这种僵局,别再执着于怎么让他愿意沟通,而是先让他的利益受损。当他的好处消失,当他不得不自己面对问题带来的麻烦,他才会真正的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记住一点,谁痛苦谁改变。
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就是我没开门,你不可以爬进我的房间。我愿意帮助你,可是我不能替你做完整件事。我想得到你的建议,可是我不想你替我做决定。记住,永远不要给任何人机会,打着都是为你好的旗号,去侵犯你的权益。
一秒钟浪费在别人身上,就是对自己生命的背叛。别人的眼光救不了你,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过得好不好。活在别人评价你的人,注定一辈子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最昂贵的不是钱,而是时间,你每浪费一天,就是在赔掉未来。你的人生崩盘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因为你总想迎合别人。人生的本质就是一场自我投资,你的时间花在哪,你就成为什么人。不要偷窥别人的生活,你越盯着别人,越忘记自己。想赢就别管别人怎么想,管好你自己怎么干。别人看你重要不重要,取决于你值不值钱。你不是活在别人的掌声,而是活在自己创造的实力里。核心就是一句话,时间永远只投在自己身上,别让任何人消耗你的能量。
在网上看到过一句话:“我在沙漠给你一瓶水,到城里后,你买了一瓶水还给我,说我们两清了,这就是人性。”据说是刘震云说的,但我没查到出处。不过不要紧,这条微博就算是出处了。所以我常说:此事未必为真,世上必有此事。
当别人故意找你麻烦,最好的回应,是给对方制造一个更大的麻烦。他掀你饭碗,你就掀他锅盖,人畏狠,鬼怕恶,当你浑身是刺,世界反而对你温柔,唯有让对方明白招惹你的代价,他自然就会客客气气说话,最高明的反击是让对方知难而退,真正的善良。必须带有锋芒,有仇就报,以强者姿态建立人际沟通!
在中国社会,我们把无底线的圆滑称之为高情商,把毫无原则的妥协称之为顾大局,却把一个有独立思想、敢说真话的人称之为精神病。大家要明白,在当下社会,我们的内在价值观是有问题的。我们宁愿跟小人为伍,宁愿和恶人相伴,宁愿与那些满肚子坏水、两面三刀的人一起在背后搞那些什么人情世故,表面和谐。但是大家忘了一个最根本的点,一个精神独立、灵魂丰富,内心有光的人,他是可以做到君子和而不同的。但是我们中国大部分都是小人同而不和,大家追求表面上的和睦,追求集体的稳定,追求抱团取暖的关系,追求这种所谓的人情世故,最终的结果就是集体平庸和个体精神的慢性死亡。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领导面前是条温顺的狗,在下属面前又成了作威作福的狼。他最擅长的就是在酒桌上通过贬低别人、讲黄段子来拉近和所谓兄弟的关系,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关系大于能力,不得罪任何人。他以为自己这是情商高,会做人,但其实他只是一个没有自我,没有原则,只能靠依附和算计来换取一点点可怜安全感的空心人,这种虚伪的人情世故,看似能让你在短期内混得风生水起,但其实是在慢性的杀死你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灵魂。

那为什么这种人反而能在这个社会里混得如鱼得水呢?因为在一个巨大的缺乏安全感的集体里,可预测性和服从性永远比真理和能力更受欢迎。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病态的集体自恋。一个集体为了维持自己一贯正确的幻觉,就必须排斥所有不一样的声音,那个敢说真话的人就像一面镜子,造出了整个集体的虚伪和懦弱。所以集体为了自保,就必须先把这面镜子给打碎。并且我们整个社会都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呢?就是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你知道为什么中国的那么多有才学的人都跑国外去了吗?因为在中国,不管你多有才华,多有能力,多有原则,只要你还要在这个系统里往上爬,那你就要学会敬酒,就要学会阿谀奉承,就要学会把你的棱角磨得干干净净,不然你就会被这个系统无情的排挤出去,甚至被碾碎。这个系统他不需要创造者,他需要的是维护者,他不需要特立独行的英雄,他需要的是一模一样的便于管理的螺丝钉。那些真正有才华有风骨的人,他们不愿意被磨平,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这种无休止的毫无意义的内耗和表演里,所以他们只能选择离开。

而你如果为了合群,为了不被孤立,去参与这场虚伪的游戏,你知道你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吗?你付出的是你的自我,你会为了不得罪人而放弃你内心的是非对错,你会为了所谓的人脉而去跟那些你根本看不起的人,你会在酒桌上说着那些言不由衷的奉承话,你的灵魂会在一次次的妥协和迎合中变得越来越浑浊,越来越麻木。你会学会一套完美的面具,见什么人戴什么面具,你甚至会因为自己演技的精进而沾沾自喜。

但夜深人静的时候,你摘下面具,看着镜子里那张模糊的陌生的脸,你会不会问自己,我到底是谁?这种彻底的自我迷失,才是这场游戏对你最狠的惩罚。所以如果你想在这个酱缸一样的环境里保持清醒,独善其身,那具体又该怎么做呢?首先你要清清楚楚的定义,对我来说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我欣赏什么样的人,我唾弃什么样的人。当你内心有了这套属于自己的不可动摇的规矩时,你就不再需要从外界的评价里去寻找你的位置了。

记住,宁可高质量的独处,也绝不低质量的合群。你要把你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从那些无聊的饭局和虚伪的社交中抽出来,用来提升你自己。当你自己变得越来越强,越来越有价值时,你自然会吸引来那些同样精神独立,能与你同频共振的人。在一个小人同而不和的酱缸文化里,一个君子和而不同的独立个体,本身就是一种革命。你的清醒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冒犯,而你的孤独就是你通往真正自由的必经之路。
扼杀孩子主动性但不自知的行为:小事上想做到全面控制孩子(洗手,吃饭,睡觉)。大事上拎不清,不顾孩子感受(家庭决策,夫妻关系)。学习上只谈学习态度,不教学习方法(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喜欢拿别人家孩子做对比(否定加打压)。
见老朋友的意义就是当你挫败无力的时候,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你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缺什么,就被什么束缚,但往往破局,恰恰因为"我不要了",放弃是保持平衡的最高境界是弃局,然后升维。极度专注是一种很好的滋养能量的方法,当你在专心做一件事情时,你散发的气场是非常有魅力的。有时进为吉,有时止为吉,此间造化,一个最简单的判定方法,心定则吉,心乱则凶。
所谓靠谱,就是收到做到,说到做到,想当做到,知道做到。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点苦都不要吃,一点难听的话都不要听,不喜欢的人就删掉。要记住普通人不需要追求幸福,只需要规避痛苦一定要丢掉那些没必要的愧疚感,能让自己好过就一定不要让自己难过。人不是老了才会死,而是随时都会死,所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定要好好爱自己,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