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人不明白,他们对自己国家所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而他们的子女也不会原谅他们。

他们以为自己在建设一个开放社会,但他们创造的却是一种无法驾驭的撕裂。他们用试验取代了延续,用负罪感取代了认同,用口号取代了凝聚力。整整一代人被教导说:边界是不道德的,文化是压迫性的,而融合是可有可无的。如今,他们正在承受后果——却假装看不见。

城市被分裂,学校按语言和忠诚度划分。警方避而不入的区域越来越多。法官受到威胁,教师为了生存而说谎。宗教被嘲讽,除非它是“舶来品”。本地人口正在萎缩——并且感到恐惧。那些说出真相的人被本国体制攻击,而那些破坏国家的人却受到资助。

问题从来不在于“移民”本身,而在于拒绝设定条件。在于领导人渴望掌声而逃避责任的懦弱。在于精英阶层以道德勒索蔑视本国人民,而人民又对这些精英俯首帖耳。涌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或避难者,而是一种不同的文明,带着自己的期待、价值观和计划——却没有人要求他们去适应。

这种损害不是暂时性的,它是人口结构上的、领土上的、文化上的,如今已经被写进了接下来的百年历史。他们的子女将在一个父辈早已无法辨认的国度中长大——而他们将发问,不是愤怒,而是震惊地问:

“你们怎么会允许这一切发生?”
【男生100元车费错付成1010元,索要无果数日后喝农药】看到这个新闻,我感觉很惋惜,能感觉到男生当时是多么绝望与无助,不要用有过十几年几十年的阅历后来评价,我刚开始上班时,2013年办了信用卡买了个笔记本6800.然后一个月就被在下班的时候抢劫了,我报警把所有希望寄托给帽子叔叔,结果跟我想的不太一样,这个事情对我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那几天晚上会自己醒来,心里超级超级难受,让我对别人不要抱太多希望,我当时也挺无助,在路上被人明抢,还是派出所附近。

还让我想起另一件事,毕业,上面事情之前,刚去北京租房子被人骗去几百块押金,有些人不是东西,不会为你考虑,明知道你很难,也会故意伤害你,我堂哥最后帮我处理了这个事情,两个小伙最终是离开北京。我对北京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这个被骗押金跟上面被抢劫电脑的事情。发生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我12年毕业,这两个事情是13年遇到的,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现在回头想也不全是坏事,刚毕业就被上课,还是有好处的。不要寄希望于外部,但至始至终心中的善念并未受影响。
100个人的嘴里,会有100个版本的你。在别人嘴里,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你”。有时候,你什么都没做,却已经在别人的故事里演出了无数个版本。你做得再好,也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期待;你站得再正,也总有人挑你的毛病。很多时候,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你已经被随意放进了别人的剧本,成为了他们想象中那个可以随意捏造的角色。总有一些人,仅凭第一印象就评判你;有些人只见你一面,就迫不及待地给你贴上各种标签。还有些人,把自己阴暗的猜测强加在你身上,说得就像是亲身经历一样。

于是,你会听到各种版本的“你”:有人说你太强势,其实你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有人说你不合群,其实你只是边界感强,不想轻易被冒犯;有人说你心机重,其实你只是安静,只想守住自己的心。你无法控制别人用怎样的视角看你,但你可以选择不被这些无谓的声音左右。不需要解释,更不必讨好。很多误会,其实根本解释不清。你说得越多,反而越显得心虚;你越急于澄清,有些人就越觉得你有问题。真正聪明的人,早已学会了闭嘴。真实的自己,不是别人说出来的,而是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别人的嘴长在他们的身上,而你的人生,却写在你自己的脚步里,活在你自己的节奏中。时间会看见你默默努力的样子。其实,你并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释;不懂你的人,解释也没有用。这个世界,总会有人误解你、议论你,甚至否定你。但请你记住:100个人的嘴里,会有100个版本的你。你要活成自己心中的样子,不因别人的言语动摇,不为他人的偏见气馁。你真正该做的,不是向所有人交代自己,而是过好自己的日子。只要问心无愧,不卑不亢,那些声音,终将被时间淹没。
为什么说儒家思想是糟粕?因为,没有胸怀容纳批判,因此和真理无缘!没有逻辑,因此和哲学无缘!没有实证,因此与科学无缘!更没有胆量超越权势,因此和正义无缘!
和穷人打交道,要接受他们的占便宜、献媚、讨好、算计,同时要欣赏他们的进取、野心、不守规矩。

和中产打交道,要接受他们的虚荣、攀比、虚伪、势力,同时要欣赏他们的情商、周全、左右逢源。

和精英打交道,要接受他们的刻薄、傲慢、蔑视、膨胀,同时要欣赏他们的博学 、智慧、永不言弃。
“溺爱”其实是中国父母发明的一个谎言。长大后你处境之所以糟糕,父母却可以辩解说自己没有一点责任。即使承认有责任,也只是因为“对你太好了”。但这完全是胡说。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不鼓励个性化的自我。结果是,我们往往成长为不完整的人,这也导致我们一旦遇到问题,首先不是问“我该负什么责任”,而是想“这是谁的错”。没有独立自我的人,是无法承担责任的。他们更习惯将责任推给他人。而父母则会用各种复杂的理由告诉你为什么要听他们的。但说到底,无非是想让你听话。你质问他们:“为什么非要我听你的?”父母会说:“因为我是你父母。”那凭什么呢?仅仅因为你是我父母,我就必须听你的?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但我们往往争辩不过他们,最后甚至只能通过吵架或暴力来“解决”。一个拥有真实自我的人,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做事出发点是“我感觉怎样”。这种人活得有劲、有方向,内心也比较自在。而那些总是以别人的感受为中心、总是在照顾别人感受的人,慢慢就会失去自我。这就叫“虚假自体”。当你以虚假自体生活太久后,你甚至会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
如果别人不尊重你,有可能是你的问题,这七个细节,让别人更重视你:第一,脸上别总挂着笑容,永远微笑像是道歉,保持平静的面部表情和中性的眼神。没有边界的善良只会招来轻视。第二,动作要慢而从容,急促动作会暴露紧张。而静会彰显掌控力。意味着那是深知自己力量的人。第三,说话简洁有力,冗长失去力量。精准表达才能抓住注意力。要犀利,要简洁,才能被听见。第四,只说一次对方的名字。无需重复,无需讨好。一次提及就足够建立存在感。第五,不要过度分享,透露太多会消解你的锋芒。保留不可触碰的部分,神秘感产生分量。第六,有始必有终。空谈者会褪色,发起者会消失,唯有坚持到底的人才会被铭记。第七,坚守你的立场。人们追随的是火焰,而不是舒适区。当你有所坚持,他们会感知到。若忽视这些,他们永远不会把你当回事。
那些敢于吵架、敢于冲突、敢于强势、敢于不礼貌、敢于不要脸的人,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他们有冲突的能力,更有收拾残局的能力。
长期主义的思维框架里面,没有挫折这件事。因为它是一个无限游戏,目标不是赢某一个节点,而是让游戏持续下去,核心是一直走下去。
你为什么不值钱?因为你,随叫随到,一味付出,没有主见,不懂拒绝,讨好别人,太好说话,没有底线,过度付出,不懂索取。
贫穷本身是一种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它迫使你为基本生存,支付最高昂的成本,时间、健康、机会。贫困家庭不投资教育,有时并非短视,而是对高风险、长周期、低可见回报的理性绝望。贫穷的本质是选择权匮乏,夺回掌控感,哪怕只是对一笔小钱,一项健康习惯的决定权,就是挣脱陷阱的开始。穷人面临更高的信息壁垒,获取真相更难更贵,导致他们常为“无知”付出沉重代价。摆脱贫困,靠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可累积的优势”,今天多认一个字、多存一分钱、都在为未来的你赋能!
杀死一只鸟儿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论它是在呼喊还是在争辩,你都写成小鸟在歌唱。无论它是在哭泣,还是在谩骂,你都写成小鸟在歌唱。无论它是在鸣咽,还是在哀求,你都写成小鸟在歌唱。我们人民也是能吃苦,爱吃苦,不怕死,敢打仗。
讨好型人格的人,其实就是父母成功驯化出来的奴隶。第一种,就是亲子关系倒置。在正常的家庭里面啊,父母本应该去照顾孩子的情绪,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然而呢在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家庭当中,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孩子要安抚父母的情绪,父母还要要求孩子以他们为中心。你想一想孩子长期被迫照顾孩子的情绪,那么久而久之在人际关系当中,他就习惯了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所以这类人群通常都是高敏感,特别善于观察别人的负面情绪,然后总是去试图照顾别人,最后却常常忽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第二种,就是父母会随意侵犯孩子的边界。我们说在正常家庭当中,父母应该守护孩子的成长空间,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并且建立个人边界。然而呢很多控制型的父母,他们会强势的侵占孩子的空间。比如说有些父母啊经常去翻阅孩子的日记,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连门都不敲,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性就被瓦解掉了。在社会当中他是不敢去捍卫自己边界的,所以很多人面对冲突,他经常选择去让步,去后退。所以你看这种代际传递的控制模式,不仅会在家庭中上演,还会在外部世界无意识的呈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种,就是有些父母会用听话、懂事、孝顺、感恩等等PUA组合拳。所有这些行为的本质啊,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控制。所以很多孩子无条件的去照顾父母的情绪,受了委屈他也不争不闹,长期的迎合,长期的顺从,就为了从父母那里听到一句夸奖,哎,我的孩子真懂事。你看这就是一种被反复训练出来的顺从,他不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选择。我们会看到一些父母啊经常向孩子强调什么呢?我为你牺牲了,我为你奉献了,以此来要求孩子对自己感恩和孝顺。他营造出来一种道德亏欠感,让自己呢在亲子关系里面经常占据那个道德高地。然而孩子却长期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这样的状态当中。那么还有一些父母呢总是强调感恩,他们总是在表明他们的爱是很苛刻的,并且有附加条件的。比如说有些父母啊经常说孩子要为自己长脸,要足够优秀,会导致孩子从小缺乏那些无条件爱的滋养,他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内心里面真正的自信,对遇到冲突以后往往是不敢。

第四种,就是贬低、否定、打压和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很多父母常常以爱之名,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去贬低、去打压。那么孩子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内化这种否定,他会觉得自己好没有用呀。那很多父母呢,借这种手段把自己放在关系里面的高位,孩子反而丧失了个性和自主意识,最后沦为了唯命是从的空心奴隶。所以你看自尊心受挫的孩子,在人际关系当中经常会变得这个异常的敏感。他总是过度的去关注别人的言行啊,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对别人说的话,被别人的动作,他总是习惯性去过度解读。所以长此以往,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对他们来讲,社交是一种内耗来的。所以你看我们说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经常伴有这种社交恐惧症。但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很多老实人,其实是他们没有处理冲突的能力。
在中国,任何地方都喜欢用墙围起来。不单是政府机关,学校,居民小区,那么多的公司单位的大院,甚至景区公园都围起来,大门上再加把锁。如果你去国外走走,发现很不一样,外面呢还是以街区开放为主流的,欧美的社区围墙是很罕见的。这种围墙思维惯式从古代一直遗传到今天,就是上面的管控加上下层没有安全感。例如:唐朝的长安城就有里坊制,城市划分为108个封闭的坊,各自用高墙围起来,每天宵禁,晚上大门就锁起来,这个就是网格化的笼子,有利于管控人口,征税还有治安。到了清朝,北京城还有1300多个栅栏,晨起昏闭,前门原来廊房四条,它街道宽,所以栅栏也大,大家都叫他大栅栏。那另外因为封建时代,没啥私权的概念,经常会被侵犯,说给你抄就给你抄了。没有安全的,边界既不清晰也不稳固,所以场景就形成了没有安全感的心理,总想保护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别被别人抢了、占了。发了家,要常富,不能露富,要用围墙围起来,别让别人看见,否则会有不测风云,一直都是这样。所以,拆除这个围墙很难。
我们总以为沟通是把话说清楚,其实真正的沟通,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对方听到了什么。彼得·德鲁克指出:沟通的起点是对方的感知。再好的一句话,如果对方听不进去,就是噪音。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经验、立场和预设去接收信息,不符合认知的内容往往会被下意识地忽略甚至误解。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要先理解对方是谁、在意什么、内心需求是什么。你要知道,每次开口,其实都是一种隐性的请求,让对方接受一个观点、做出某种行动、或者产生认同。这时,信息只是工具,连接才是目的。别只顾表达自己,要更多地走进对方的世界。记住:说得动听,不如让人听懂;说得正确,不如让人愿意听。
你们记住一点,谁向你诉苦,那你就要远离谁,不要有任何的道德负担。怎么知道谁是消耗你的那个人,就是向你诉苦的人。向你诉苦的人,他对你是没有保护欲的。即便是最亲的关系也都是一样,就不断的向你诉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他的痛苦负能量转移给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人他对你都是负面的价值,你心里要门清。
一个人在任何年龄,应提防的四大陷阱:不读书爱思考,不独立爱自由,没经济谈真爱,缺理智想发财。撑下去的方法很简单:爱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过具体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抵抗那些宏大的、抽象的、试图让我们变得消极的人东西。
你们记住一点,谁向你诉苦,那你就要远离谁,不要有任何的道德负担。怎么知道谁是消耗你的那个人,就是向你诉苦的人。向你诉苦的人,他对你是没有保护欲的。即便是最亲的关系也都是一样,就不断的向你诉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他的痛苦负能量转移给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人他对你都是负面的价值,你心里要门清。
我建议不要玩“数字游戏”。所有的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字——都是一样的。人们有选择性地挑选统计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或早已定下的立场,用来操控那些缺乏基本数理素养的观众。这些数字通常没有背景、没有细节、没有可比性。

是的,以色列在战争中为了保护平民所采取的措施,比现代历史上任何军队都多。是的,哈马斯让自己本国的平民死于战火的行为,也超过了任何现代政府。

是的,如果我们只聚焦于战争中的某一场战役,以色列的“平民与战斗人员死亡比”为1:1或1:2,在现代战争中是最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战争不是这样运作的。即便这些数字是真实的(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在没有战争的全部背景下,这些数字本身也无法说明战争是否合法、是否道德、行为是否得当。没有任何国家在战争中被问过:“你们的平民与战斗员死亡比是多少?”真正该问的是:**以色列是否故意攻击平民?**答案是:没有。**哈马斯是否使用人盾、牺牲本国平民、蓄意攻击平民?**答案是:是的。

我对这些所谓数字背后的逻辑感到愤怒。它们是如何被收集的?如何被整合与拆解?统计数据被歪曲成操控人心的工具。年龄被操弄(将所有18岁以下的人都算作儿童),性别被操弄(女性也可以是战斗人员)。2023年在加沙城的一场战役,哈马斯军力最强、平民最密集,却与2004年夏天在拉法的一场战斗(平民伤亡极低)被放在一起统计。

再看历史。朝鲜战争(1950-1953)期间,有约200万平民死亡(平均每月死亡约5.4万人,整整持续了37个月),而北韩和中国军队死亡人数约为60万。这并不意味着那场战争是种族灭绝、非法、不道德或不公正的。

2016-2017年摩苏尔之战(单场战役,持续9个月,是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城市战)——死亡平民约9,000至11,000人,没有战斗员准确数据,但整座城最多的武装分子为5,000名ISIS。

伊拉克战争(2003-2011):估计约有20万名平民直接死亡。
阿富汗战争(2001-2021):估计有46,000名平民直接死亡。
叙利亚内战(2011-2021):估计有超过30万名平民死亡。
也门内战(2014至今):估计超过377,000人死亡(包括直接和间接),且仍在继续增加。

数字本身或许不会说谎,
但会说谎的人总能找出一堆数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