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恶意相比,愚蠢更难应对,因为它缺乏理性的根基,无法通过逻辑或力量直接加以对抗。”

1944年,身陷纳粹狱中的德国神学家迪特里希·朋霍费尔在一封著名的书信中写道。

“对于善来说,愚蠢是比恶意更加危险的敌人。你可以抵抗恶意,你可以揭下它的面具,或者凭借力量来防止它。恶意总是包含着它自身毁灭的种子,因为它总是使人不舒服,假如不是更糟的话。

然而面对愚蠢,根本无法防卫。要反对愚蠢,抵抗和力量都无济于事,愚蠢根本不服从理性。假如事实与一己的偏见相左,那就不必相信事实,假如那些事实无法否认,那就可以把它们干脆作为例外推开不理。所以同恶棍相比,蠢人总是自鸣得意。

而且他很容易变成危险,因为要使他挥拳出击,那是易如反掌的。所以,比起恶意来,愚蠢需要加倍小心地对付。我们不要再三努力同蠢人论理,因为那既无用又危险。

十分肯定的是,愚蠢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不是一种理智上的缺陷。有些人智力高超,但却是蠢人,还有些人智力低下,但绝非蠢人。作为某些特定环境的产物,我们惊讶地发现了这种情况。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愚蠢是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愚蠢是在这样一些环境下养成的,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把自己养成蠢人,或者允许别人把自己弄成蠢人。我们还进一步注意到,比起不善交际或孤寂独处的人来,在倾向于或注定要群居或交往的个人或团体当中,愚蠢要普遍得多。

更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任何暴力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或宗教革命,都似乎在大量的人当中造成了愚蠢的大发作。事实上,这几乎成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项规律。一方的力量,需要另一方的愚蠢。这并不是人的某种天生能力,例如理智上的能力遭到了阻碍或破坏。正相反,是力量的高涨已变得如此可怕,它剥夺了人的独立判断,人们放弃了(或多或少是无意识地放弃了)自己评价新的事态的努力。

蠢人可能常常十分顽固,但我们切不可因此而误认为他很有独立性。人们多多少少会感到,尤其是在同蠢人谈话时会感觉到,简直不可能同他本人谈话,不可能同他进行肝胆相照的交谈。同他谈话时,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连串标语口号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有力量控制他。他已被他人作祟,他的眼已遭蒙蔽,他的人性已被利用、被糟蹋。
无论面对谁,只要你不亏欠对方,就不必表现得唯唯诺诺,软弱和忍让只会换来对方的轻视。你善良本该是好事,可你把世事看得如此透彻,心却不硬,这份柔软就将成为你人生痛苦的根源。维护心理健康往往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其中常见的代价就是,不再成为众人口中的好人。
人不可能每一步都正确,不用回头看,也不要批判当时的自己。你要相信,你所走之路,所遇之人,所留是遗憾,绝非偶然。这些无论带给你的是伤痛还是感动,一定能够教会你一些东西,遇见是因为有债要还,离开是因为债已还清。这就是天地规律,过往皆是因,当下皆是果。缘起缘灭缘自在。你为什么要烦恼?尽力之后,得失随缘。一念放下,便是重生,放过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方生。懂得了这些,你就会谦卑,就会敬畏,就会顺势而入。人生就是山水一程,各有各命。
底层拼杀与人建立关系的顺序:先展示手段(狠辣程度,证明自己不是软蛋),再展示原则(谁碰弄谁),最后展示友好(谁表现出善意,就回应善意)。一定要掌握好顺序,可以让你少踩坑。
原则上讲,我们不投资那些在离婚时无法公平处理财产的创始人。说句直白话,连分钱时都能欺骗自己的妻子,骗我们这些投资人难道会有半点心理负担吗?

生活中我也尽量远离无法处理好家庭关系的人,至少不能成为朋友。
一定要和聪明的人交朋友,不要和愚蠢的人有任何来往,因为愚蠢就是最大的恶。愚蠢不是一种智力缺陷,而是认知不足引发的道德崩坏。当一个人无法处理复杂的讯息,他的道德判断就会退化成动物性的本能反应,无知而刻薄,把偏见当真理,把控制欲美化成爱用一切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神经科学证实,前额叶皮层负责的理性思考和性仁和主导的情绪反应存在神经资源竞争。

没有深度认知的人,他的道德感会逐渐的被原始本能替代。这种认知匮乏所产生的道德盲区极具破坏性,最常见的就是无法建立二阶思维,也就是说无法预判行为所产生的连锁后果。其次呢,会丧失共情能力,并且更容易。非黑即白的单向思维,不考虑事实就下结论,更危险的是会引发群体性认知退化的连锁反应。

当足够多的人失去理解长逻辑链的能力,社会契约文明也就会退化为动物性的情绪。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重塑认知体系。

第一,不要轻易做判断和下决策,除非你的认知足够高。
第二,为自己的进步负责,成年人有义务去维持自己大脑系统的更新。
第三,不要放纵思维的劣质快感。不思考就下结论的确很爽,但是后果也很严重。

智慧不是知识储备,而是维持高认知的能力。真正的文明进步从来不是消灭恶人,而是通过认知升级,让作恶的成本越来越高。所以说,蠢即是恶,知识才是美德。
气场是装不出来的,你读过的书,你经历过的事儿,包括你每天内心琢磨的事儿,都会被显化成你的气场。小气、市井气、江湖气、胭脂俗粉气,这些无论如何怎么伪装,都会从气场上散发出来,很容易就会被察觉。多读书,多感悟,多在事儿上磨练,正心正念,才会提升气场,才能够做到镇定自若,心如止水。
你不要轻易度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谁也不喜欢身边有比自己聪明的人,比他们懂得更多的人。当你说的话超越他们认知,你说的再对他们也不愿意接受你的观点,所以除非别人向你请教,否则不要做任何人的救世主。有人不相信轮回,一年四季就是轮回。有人不相信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果。人这一辈子,要是能够逃过天灾,躲过战乱,不遇歹人,不生大病,就已经是非常幸运。
想让孩子情绪稳定,一定要频繁和他说:你可以生气,因为生气是人之常情,但请学会用语言表达情绪,将你的感受组织成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通过发泄来表达。你可以哭泣,哭泣是情感的一种宣泄,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力,但请记住哭泣过后,擦干眼泪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你可以害怕,因为害怕是自我保护的提醒,但请记住,爸爸妈妈永远是你坚实的后盾,无论什么事让你感受到害怕或不适,都可以向我们倾诉。你可以难过,因为每个人都有被拒绝的经历,也有难以如愿的时候,但请你铭记,你拥有父母永恒的爱,我们会永远爱你。
在一个福利极低的社会,人们做事的动机是出于资源不足的恐惧惧,所以造成只有一直忙才有安全感,体闲就感觉自己犯了罪。
靠体力谋生是不可取的,骆驼祥子到离世那天,还觉得多拉几趟车,生活就能变得更好。其实人的灾难,就是你到了错的环境,接触了错的人,学到了错的东西和理论。这个时候你再有能力,再善良都没有用。你要记住,跟着千万才能赚百万,跟着乞丐只能学到的要饭。
真相4 提问是为了检验(question for testing):真正优秀的提问者,并不是为了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而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假设。

真相5 方式决定了结果(approach determines outcome):你的提问方式决定了你能从他人身上获得多少智慧。

真相6 你对真相的渴望(desire for truth):提问者对答案的渴望程度,决定了他能挖掘到的答案深度。

真相7 问题决定了人生(questions define life):一个人提出的问题,决定了他的一生将如何度过。
会不会提出问题,决定了一个人的学习天花板。只有学会提问——提出清晰、明确、直击本质的问题——你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虚假的提问,是懒惰的头脑为了逃避自己的思考,愚蠢地向他人抛出大量无脑问题,惹人生厌。这常见于少部分思维懒惰者。

真正的提问,是精准定位问题的核心,抓住关键细节,直击要害;是清晰表达,以及背后的结构化、训练有素地逻辑思考。这是少部分真·学霸的特征。

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努力地看书、听课,但更本质的学习是有意识地提问、寻找答案并不断优化问题。一旦学会提问,你的学习就会从一个被动过程,转化为主动构建问题、检验问题、并反复打磨问题的过程。你就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消费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构建者。

下面是“提问”背后的 7 层真相。

---
真相1 问题比答案重要(questions over answers)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提问时真正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好的问题。

真相2 你看世界的方式(how you see the world)

人们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不是他们的知识水平,而是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真相3 糟糕问题的根源(root of bad questions)

大部分糟糕的问题,都源于我们害怕暴露无知而精心包装自己的疑惑。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