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社会当中最强大的四种力量,权钱智色。
权自古以来第一,但是通过色可以迷惑权力,智慧可以误导权力,金钱可以腐蚀权力,最终夺取权力
烧香降神也降鬼,明明请的是神,可能来的是鬼。
其实人与人相处也是如此。掏心掏肺的给予,未必能换来珍惜,真诚友好的帮助,未必能换来感恩。
承认世上互相冲突的正确。你对,他也没错。大家只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维护各自的利益。
承认很多问题没答案,甚至所有答案错。你只能从中选个没那么离谱的。
承认这个世界复杂、不断变化。个体难掌握足够信息,难做对判断。
接受妥协、不公。
重要的是,努力更强大。强起来,很多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日本李颖 2025年4月4日

(评“如何与三观不同的父母相处”)

问题的根本不是思想如何如何,而是【权力关系】,父母一定需要子女认输、服从、承认自己狗屁不是,才能得到自己大权在握,自己英明正确的感觉。

父母高高在上,子女摇尾乞怜,这才是“传统文化”中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最核心的本质。

现在的父母子女之间的冲突,根本原因并不是思想观念不同,思想观念不同确实是真的,但父母不会与其它思想观念不同的人冲突,他们只会在家庭内部与子女冲突。

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父母要求从子女身上得到驯服,要求子女做奴才,而子女这一代,不论聪明还是笨,无论文化水平高低,无论思想进步还是保守,他们大多不想继续做奴才了,而且现代经济给了他们离开家庭自由生活的机会,不做父母的奴才也可以生存的时代来了
无法准确评估爱情投入度,是导致分手的常见问题。
付出得不到对方认可,搞的心力交瘁,卑微到尘土里,对方却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恋爱中最痛苦的事情是,自己明明做了那么多,对方却不理解、不认可。
一句「你到底为我做过什么?!」太令人心碎。
多学习与「征服」、「创造」、「统治」、「影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游戏体验才会好起来。
日常提醒我自己:

几乎没有万事具备这样的做事条件,具备七八成就可以动手了。

很难确定那二三成会不会来,也不确定这七八成常不常在。
改变的第一步是看见。
看见那个无助、被厌倦、尽力而为的自己。
想改变的人,一定能在路途中收获丰盛的礼物。正所谓种一棵好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改变的第一步,不是逼迫更努力,而是睁开眼睛看清你面临的局面和拥有的东西。看见规则,才能打破规则。
少问“为什么”,多问“凭什么”。
你浪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要及时止损哦。
网上的视频科普内容,看起来是干货,其实更多的是脱口秀、相声、素材电影。
你以为你在学习,实际上只是在娱乐。
加缪:
我徒劳无益地试图改过,直到领悟到那竟是天性所致。于是最好的办法还是承认自己的傲骨,让它发挥作用,而不是(如香福尔所指出的那样)给自己规定约束天性的种种信条。
所谓尽量过好这一生的意思对我而言就是:尽量避开不喜欢的人和事,尽量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结果应该会开心的概率比平均大一些。
——段永平
有巨大威胁的人会成为你的盟友,有潜在威胁的人会成为你的敌人,人性就是这样,当威胁足够大的时候,会让双方都掂量好撕破脸的代价,代价过大时,双方会考虑结成盟友,当实力不对等时,强大的一方会毫不留情的搞掉弱小的一方,所以,当你弱小时,要有放手一搏的血性,因为就算你跪地求饶,也逃不掉被被打击的命运,别人只会因为你的决心而胆寒,不会因为你的求饶而放过,还不如放手一搏,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哪怕失败了,也轰轰烈烈。
不要养成跟人争论对错是非的坏习惯。
对错往往源于立场,而立场几乎无法改变。对错是动态的、变化的、博弈的,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的,最终是暴力最强者说了算的。

讨论对错往往没意义。
不如讨论利益——谁受益?谁买单?钱从哪来?
不如讨论可行性——看上去正确,但无法落实的方案就是错的。
贵人不帮弱者,财神不渡怨妇。如果你不自救,没有人会救你。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喜欢一个自怜自贱的人。你想得到更好的,先让世界看到更好的你。
伸手专打笑脸人。无论你和谁,只要你表现出来紧张,胆怯,卑微,忠厚老实,那么你就一定会遭受这个世界最大恶意。在所有关系里,保持神秘感和模糊的距离感,就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威慑。越是刚开始的关系,越是要寸步不让,不让任何人有机会在你身上得到免费的善意,要知道大家都喜欢免费的,但没有人会珍惜免费的。
底层长大的孩子情商都很高,他们沉默寡言,小心谨慎,唯唯诺诺,这就是他们的情商,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想法,否则就会遭到打压。听话照做这四个字让他们少挨了很多的。可当他们带着底层认知走向社会之后,就会发现跟社会格格不入,因为外面的世界永远是胆子大的先吃肉。一个自信的人往往能抓住很多原本不属于他的机会,而一个自卑的人往往会错失掉很多原本属于他的机会。在错失掉多次机会后,他们会开始怀疑自己,看低自己,甚至觉得我妈小时候说我笨,说我没出息,真没错,我确实在社会上哪哪的不如别人。然后就带着这种认知结婚生子,培养下一代牛马,这便是底层的基因锁。
据有些知道内部情况的同志说,调动二三十万军队进京不是对付学生的,而是对付军队内不同意见的人,对付军内支持赵紫阳的人。

听说38军军长徐勤先不听从调动,不愿到北京镇压学生被软禁起来了。军事记者说,戒严司令部的张工向他传达口头命令,让他带兵进城。徐说:口头命令无效,要有书面文字。张工 说不可能有书面的了。徐说,没有书面的我不进城。 后来了解到,李鹏说大局已定,是因为5月21日老人们在邓小平家开了会,对赵紫阳统一了认识,决定从22日起停止他的工作。

重新考虑新的领导班子,对新班子的人选进行了议论,对采取果断行动收拾局面的决心已定。参加会议的有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杨尚昆、薄一波、王震。正是这些老人,采用非法律、非程序的方式,决定中国的命运。

---杨继绳《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图:六四抗命将军徐勤先(左),新华社退休记者杨继绳(右),摄于2011年
确实如此。记得我第一次吃巧克力,是在县城高三复读时,坐我后排的一个城里女生给我的,咬了一口好苦又不好意思吐出来,硬着头皮吞下去的。吞下后,她还狐疑地问我:不好吃吗?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第一次吃,就说好像有点苦,她说不苦才怪。

上大学也是,城里同学为表达热情,会请老乡吃饭。我作为被称为老乡的外地人,此前从未没下过馆子,准确的说从来没下馆子吃过炒菜。作为农村人,大学以前的同学也都是农村人,我们同学聚会都是在某个人家里,家里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一般是油泼面、biangbiang面、凉皮什么的,这就算待客了。即便是下馆子,吃的也是饺子或者油泼面,没有炒菜这回事儿。

当大学同学请我们吃饭要我点菜时,我根本不知道点什么,后才吃菜分不清鸡肉和鸭肉,也没吃过鱼。后来还是男朋友教我怎么吃鱼的。

虽然后来也吃遍了这种菜系,最喜欢吃的还是小时候天天吃的面条。那是一种熟悉的让人踏实的口感和味道,什么山珍海味都替代不了。

有一次去朋友家吃饭,她花了半天时间专门煮了个什么甜粥,做饭后甜点的,吃完饭后还剩了不少。我就说这个可以给我当早餐吃,她说这个饭后甜点怎么能当早餐吃呢?我说我看它就是粥,怎么不能当早餐呢?😂她说你可山炮,浪费我煮了半天的心意。我说心意我收下了,但还是可以当早餐的。

其实南北口味差异真有绝对差异吗?有的只是不同阶层人之间留下不同的童年烙印罢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