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之前一直觉得「断子绝孙」是这个社会最恶毒的诅咒,没有之一。想想也是,毕竟几千年的文化里,传宗接代一直是那片土地人们最重要的使命,只要你还没生孩子,就算不得成年人,连吃饭都跟孩子坐一桌(49年以前的传统),只有生了孩子才算成年。

生了又要养,缺医少药成活率又低,还要起个贱命才觉得养得活。养到七八岁就可以干活了,算半个劳力。等到十三四岁性成熟后,又可以还孩子说媒娶媳妇,让下一代生下一代。就是要不断的生,不断的创造劳动力,才能活得下去。

在那些生产力极度底下的年月,对99%的普通人来说,干活是活下去唯一的依凭,所以生出来也是活下去最重要的基础。反之,生不出来,也就是「断子绝孙」则是对一个人最恶毒的诅咒。

可是进入工业时代,普通人不仅可以凭借知识、技术、才能创造价值,还能活得很好。这个时候,传宗接代对于生存来说就没那么紧迫了,「断子绝孙」的恶意浓度好像也没有那么高了。

很多脏话都反应了中国人传统的价值排序,比如骂人「婊子养的」就是因为传统社会的地位排序里,妓女属于下九流。即便已经是下九流了,还是九流里面地位最低的那种,属于鄙视链的最底层,为大众所不耻。

底层社会只是高层的映像,底层都那么等级分明,中高层就更森严了。等级不仅划分了社会地位,更是分配社会财富和资源的依凭。

农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就是生产力低下,生产力低下就意味着以农业为主的生产剩余非常有限(相对于工业社会而言)。有限的剩余要在中高层之间进行再分配靠什么?只能靠等级。剩余越有限等级必然越森严。

那等级又是靠什么划分呢?刚开始靠暴力水平,也就是谁手里掌握了更多的暴力机器,谁就获得更多权力,分配更多的财富和资源。商鞅变法后的军功受爵就是这一原则的典型。

秦亡以后,汉代士大夫总结经验,认为光靠暴力不能千秋万代,还得注重意识形态,于是董仲舒的独尊儒术就被官方推崇。所以权力的分配,不仅靠暴力机器,也靠意识形态(三纲五常那一套),以礼制天下,暴力作为后盾。所以你看,在后来的朝代里,礼部都是六部里地位最高的部门,科举选拔人才也由它主持。

自上而下,因为礼法秩序深入人心,所以一个朝代就是再暴虐,也能维持几十年上百年,两三百年的也不少。
一个人如何赚钱?

顶级方式:以权利获得(掌控财富分配权)

中级办法:以钱生钱(以投资理财经营获得,这个需要原始积累)

低级方法:出卖劳动力(当牛马出苦力,干的最累赚的最少)

低级必须克服消费陷阱,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晋级中级
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都显得出奇的吝啬。就在他们或是粗暴,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会在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 王尔德
我告诉你,谁在家里按照自己的规矩去要求他所有的亲人都这样做的时候,那这个人就是家里的祸害精,他要求家里的亲人全部听他自己的话,他简直比上帝还能,他在干一件上帝都做不到的事情。这样的人如果不醒悟,一直这样一意孤行下去,我告诉你,只要他在家里,所有的人都不会让他满意的,他就是那个负能量的源泉。如果说你家里有这样的一个人,我告诉你,每个人都感觉到是窒息的,所以这个人一定是家里面的那个祸害精。
不是人生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人生。
人生就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一边选择,一边放弃。人活着总有操不完的心。
经历了留恋聚散,体会了人情冷暖,经历了物是人非,学会了自我休养。
唯一能给你建议的人,是那些真正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他们是站在你未来的人,是你可以依托、对标、照见自己的人。反过来,那些每天评论你、否定你、打击你的人,大多数只是跟你一样迷茫的人。凡事不一定要争对错,而是把力气用在“成为自己理想的样子”这件事上。人生并不是靠听多少道理就能过好的,而是靠做、靠过、靠试出来的。现在每天练字、看书、写文字,并不是单纯的想当作家,也不是为了作品被认可,而是想专注地做一件事。因为只有当你开始“自己过日子”,你才会慢慢脱离“别人的生活模板”,你才会发现,那些你羡慕的生活,从来都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做出来的,你可以不完美,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时区节奏。
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呢?什么是好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重视,总想着牺牲自己,委屈自己,否定自己,把注意力放在他人的身上,通过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道德感。这样的人并不是出于内心渴求去付出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匮乏去付出。这类人肯定是不被做喜欢的,也不会获得奖励,人生也不会好。这就是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因为这样的好是无奈,是匮乏,是怯懦,并不是真的好。
确实,有的人人格深处有自卑,就会表现出过剩的攻击性,连好好讨论问题都不能冷静:你以为你是跟他讨论问题,不,他是来找你泄愤的。

戾气重、反应过度和装假正经在很大程度上就跟人格深处的自我怀疑、自我贬低倾向有关。
成功只有一个定义,在夜晚看向镜中自己,想想你是否让18岁时的自己失望。在人们被生活腐蚀之前,让那个自己成为唯一评判者,不是名声、财富、社会地位,也不是你的荣誉勋章。如果你不感到羞愧,你是成功的。所有其他关于成功的定义,是现代社会构建的观念,"易碎的"现代构建。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金钱的初级功能是购买,高级功能是掌控,顶级功能是选择权。
我喜欢歌德的说法,他说生活就是让人越来越纯净的努力过程。
如果一个人把生活搞得越来越复杂,那一定是他自己出了问题。
人生第一课其实是祛魅,对所有事情都要祛魅。
只要你内心还有一些崇拜和渴望的东西,带到工作中都没有啥好事。

不管对人还是对事要祛魅,用平常心对待就好了。
至于合群还是不合群,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别人多说你几句好话也没啥意思,多说几句坏话也没啥影响。
一般来说,长得好看或条件比较好的人更容易打交道。
手里有筹码,人会更自信,更自信就会变得比较开放,接受或拒绝,而不是弯弯绕绕。手里有筹码的人不容易和你撕逼,因为他成本也很高。
这里并不是说没钱或不好看就有问题,人性都是一样的。只是因为筹码不一样,导致了心态不一样。
说说「说白了」和「也就是说」的区别:

自媒体快速发展的这些年,好像每个人都可以因为表达而成为意见领袖。而我们也常常会在各色表达者的文字里看到或听到「说白了xxxx 」这样的句子,甚至一篇1000字的小短文里就有好几个。

同样作为一个表达者,我更愿意用「也就是说」这样的说法来进一步阐释。

我几乎从来不用「说白了」,因为我认为这个表达更想强调的是:这句话我明白了你不明白,我屈就来解释给你听,言语之间有种傲慢,好像更多的在强调「我」智识上的优越感。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前面那句其实已经说的很白了,后面还要再用「说白了」强调一下。似乎是为了表达而表达。

相比之下,如果我认为一句话表达的不够清楚,或者不够成分,我更喜欢用「也就是说」,它强调的是作为表达者的我,认为前一句表达的不够清楚,用「也就是说」作为承接,做进一步阐释,是对自己的表达提出要求,而非对听着提出要求。

比如同一句话,用「说白了」进一步阐释背后的态度是:我说的你听懂了没?

而「也就是说」背后的态度则是:我的话说清楚了吗?如果你是读者,你更喜欢哪种态度呢?

我总觉得在求知的路上,人还是该谦卑些,更谦卑些。所以,我一直本能的反感那种表达里动不动就是「说白了」的傲慢。
教育体系的本质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个人的成败不重要,你有没有受委屈,公不公平不重要,所以说普通学校只会教给我们一堆的规矩。稳定是需要普通人去循规蹈矩的,是需要普通人去遵守规则的,而成功恰恰相反,你不仅需要知道明面上的规矩,你还需要知道了解水底下的规则,这个规则如果说你自己的爸妈都没有教给你,或者说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你就只能自己一次次的躬身入局,不断吃亏,才能够悟到。而我们大部分人上了20多年的学,学校里面从来不会教你怎么赚钱,怎么开公司,甚至连销你怎么找工作,怎么谈升职加薪都没有告诉过我们。别人的学校在教市场,在教营销,在教政策,在教人性,在教货币运转,在教公众演讲,所以说我跟大家讲啊,如果说我们普通人你从来都没有学习过这些规则,我们不妨先去遵循这些规则,然后在遵循的过程当中去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则,然后再拿这些规则去驾驭人性。所以,普通人如果想逆袭,研究人性才是你的终局。
日本动漫能风靡全球确实有它的原因。比如能透察人心以及关系的本质。

那拿我娃最喜欢的宝可梦系列来说吧,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是小志第一次在宝可梦研究所见到皮卡丘的画面。小志看到皮卡丘的一瞬间就喜欢上它,想抱抱它。

但从小缺乏安全感的皮卡丘,拒绝与人亲近,在小志要强行亲近的时候,先是咬了他,后面又电了他,但小志没有调动自己的任何防御机制,完全接纳了皮卡丘的攻击性。旁边的研究员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然后皮卡丘就跟小志回家了。

回家后,皮卡丘还是偶尔会无意识的启动防御机制,在小志打扰到它的时候电他,小志依然像最初一样接纳它。慢慢地,皮卡丘成了小志最忠诚的宝可梦,小志也用自己的爱温暖着皮卡丘。

对于皮卡丘来说,如果小志连皮卡丘最具攻击性的时刻都能接纳,那还有什么是不能接纳的呢。在小志那里,皮卡丘获得了安全感与归属感,成为小志最亲密的伙伴。

其实亲密关系也是如此,如果对方能接纳你最糟糕的一面,那你在跟Ta相处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踏实很安全,这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

但大多时候,别说是其他人了,就连父母都不会接纳你。Ta会在你释放攻击性的打压你,在你情绪不稳定的指责你,甚至审判你。

你想着等长大了,一定要找一个完全接纳你的人在一起,组建自己的家庭。但又往往会找一个自己父亲/母亲同样性格的人,延续曾经熟悉的生活模式。

而接纳,是需要心理能量的。要么你从小生活在有爱的家庭,长期被爱滋养着,长大后你也会有能力爱别人。要么你长期自我修炼,在一次次失败的经验中淬炼内心的能量,提升自己的容受能力。这个容受能力不仅是对他人调动防御机制的容忍和耐受力,也是对生活中各种不确定性的容忍与耐受。

接纳不一定是爱,但爱一定意味着接纳。
他们教你孩子装孙子,而你可能是他们的帮凶。因为你当年可能就是这么苟活下来的。你和他们站在一边不是为了孩子有出路,而是让俗人觉得你体面。孩子说了句实话,你嫌丢人,孩子编了套假话,你说懂事了,他刚开口表达你就让他闭嘴。他刚开始思考,你就提醒他别太招摇。他只是回家报告了一下实况,你立马抡起你的焦虑、你的面子、你的那点社会恐惧,把他砸了个透心凉。你口口声声说我是为你好,其实你怕的不是他吃亏,是怕他不服管教。你觉得他没有前途还没那么可怕,是怕你自己在群里掉价。你不是他的托底,你是他们的卧底,你不是他们的后方,也是他们的军火仓,你在家长里小心翼翼接龙、点名、转发、表态、点赞,生怕被贴上配合度不高的标签,说白了,你比孩子更怕被点名。他们教孩子在人前装孙子,你教他回到家里也不要有锋芒,不是不能有态度,是不能让人家看见你有骨头啊。孩子以为家里是避风港,结果你把一整套社会焦虑、恐惧、虚荣、内耗、怂,一股脑全投喂给他,一边跟熟人吐槽体系怎么个恶心,一边教孩子怎么学会顺着恶心活下去。你是他人生的第一课“肖申克的典狱长”,却总以为自己是灯塔,是导航,是人生的方向盘。到最后一个原本可以野一点怪一点灵一点的孩子,被你们联合加工成,一个会陪笑、会看脸、会自我删减的高适应的人形孙子。所以不要急着管教孩子啊,先去五金店买把老虎钳,把你自己骨缝里拔出那根怕人怕事、怕丢脸的软骨头,活着就是最大的反叛。
富人的钱是靠赚的,穷人的钱是靠骗的。这句话隐含的深意啊,是说富人是明白需求、价值服务、有偿交换,这个基本道理,互取所需,简单直接明了。而穷人呢,是不想自己所剩无几的钱财再被别人赚走,而且穷人的需求低,再变现在创造价值财富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穷人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反而更愿意占便宜,靠救济、帮扶这些好的运气来成就自己,所以呢,最后就会被各种各样的方式骗。
在这个世界上,你不用惧怕任何人。惧怕别人,本质上是因为你心存幻想。你怕老板,是因为你幻想老板能给你加薪,你怕有钱人,是因为你幻想有钱人能提携你一把。所以,你惧怕的不是对方,而是你对对方的幻想和妄念。禅宗说,无因,无事、无为。我无所依赖,自然无所畏惧。所以,当我们放掉所有对他人的期待,所有对他人的妄想,自然我们就不再惧怕任何人。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