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本身是一种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它迫使你为基本生存,支付最高昂的成本,时间、健康、机会。贫困家庭不投资教育,有时并非短视,而是对高风险、长周期、低可见回报的理性绝望。贫穷的本质是选择权匮乏,夺回掌控感,哪怕只是对一笔小钱,一项健康习惯的决定权,就是挣脱陷阱的开始。穷人面临更高的信息壁垒,获取真相更难更贵,导致他们常为“无知”付出沉重代价。摆脱贫困,靠的不是一夜暴富,而是“可累积的优势”,今天多认一个字、多存一分钱、都在为未来的你赋能!
杀死一只鸟儿最好的办法就是,无论它是在呼喊还是在争辩,你都写成小鸟在歌唱。无论它是在哭泣,还是在谩骂,你都写成小鸟在歌唱。无论它是在鸣咽,还是在哀求,你都写成小鸟在歌唱。我们人民也是能吃苦,爱吃苦,不怕死,敢打仗。
讨好型人格的人,其实就是父母成功驯化出来的奴隶。第一种,就是亲子关系倒置。在正常的家庭里面啊,父母本应该去照顾孩子的情绪,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然而呢在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家庭当中,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孩子要安抚父母的情绪,父母还要要求孩子以他们为中心。你想一想孩子长期被迫照顾孩子的情绪,那么久而久之在人际关系当中,他就习惯了把别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所以这类人群通常都是高敏感,特别善于观察别人的负面情绪,然后总是去试图照顾别人,最后却常常忽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第二种,就是父母会随意侵犯孩子的边界。我们说在正常家庭当中,父母应该守护孩子的成长空间,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并且建立个人边界。然而呢很多控制型的父母,他们会强势的侵占孩子的空间。比如说有些父母啊经常去翻阅孩子的日记,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连门都不敲,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性就被瓦解掉了。在社会当中他是不敢去捍卫自己边界的,所以很多人面对冲突,他经常选择去让步,去后退。所以你看这种代际传递的控制模式,不仅会在家庭中上演,还会在外部世界无意识的呈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种,就是有些父母会用听话、懂事、孝顺、感恩等等PUA组合拳。所有这些行为的本质啊,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控制。所以很多孩子无条件的去照顾父母的情绪,受了委屈他也不争不闹,长期的迎合,长期的顺从,就为了从父母那里听到一句夸奖,哎,我的孩子真懂事。你看这就是一种被反复训练出来的顺从,他不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选择。我们会看到一些父母啊经常向孩子强调什么呢?我为你牺牲了,我为你奉献了,以此来要求孩子对自己感恩和孝顺。他营造出来一种道德亏欠感,让自己呢在亲子关系里面经常占据那个道德高地。然而孩子却长期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这样的状态当中。那么还有一些父母呢总是强调感恩,他们总是在表明他们的爱是很苛刻的,并且有附加条件的。比如说有些父母啊经常说孩子要为自己长脸,要足够优秀,会导致孩子从小缺乏那些无条件爱的滋养,他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内心里面真正的自信,对遇到冲突以后往往是不敢。
第四种,就是贬低、否定、打压和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很多父母常常以爱之名,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去贬低、去打压。那么孩子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内化这种否定,他会觉得自己好没有用呀。那很多父母呢,借这种手段把自己放在关系里面的高位,孩子反而丧失了个性和自主意识,最后沦为了唯命是从的空心奴隶。所以你看自尊心受挫的孩子,在人际关系当中经常会变得这个异常的敏感。他总是过度的去关注别人的言行啊,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对别人说的话,被别人的动作,他总是习惯性去过度解读。所以长此以往,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对他们来讲,社交是一种内耗来的。所以你看我们说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经常伴有这种社交恐惧症。但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第二种,就是父母会随意侵犯孩子的边界。我们说在正常家庭当中,父母应该守护孩子的成长空间,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并且建立个人边界。然而呢很多控制型的父母,他们会强势的侵占孩子的空间。比如说有些父母啊经常去翻阅孩子的日记,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连门都不敲,那么长此以往,孩子的自主性就被瓦解掉了。在社会当中他是不敢去捍卫自己边界的,所以很多人面对冲突,他经常选择去让步,去后退。所以你看这种代际传递的控制模式,不仅会在家庭中上演,还会在外部世界无意识的呈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种,就是有些父母会用听话、懂事、孝顺、感恩等等PUA组合拳。所有这些行为的本质啊,都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好控制。所以很多孩子无条件的去照顾父母的情绪,受了委屈他也不争不闹,长期的迎合,长期的顺从,就为了从父母那里听到一句夸奖,哎,我的孩子真懂事。你看这就是一种被反复训练出来的顺从,他不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选择。我们会看到一些父母啊经常向孩子强调什么呢?我为你牺牲了,我为你奉献了,以此来要求孩子对自己感恩和孝顺。他营造出来一种道德亏欠感,让自己呢在亲子关系里面经常占据那个道德高地。然而孩子却长期处于一种亏欠父母的这样的状态当中。那么还有一些父母呢总是强调感恩,他们总是在表明他们的爱是很苛刻的,并且有附加条件的。比如说有些父母啊经常说孩子要为自己长脸,要足够优秀,会导致孩子从小缺乏那些无条件爱的滋养,他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内心里面真正的自信,对遇到冲突以后往往是不敢。
第四种,就是贬低、否定、打压和摧毁孩子的自尊心。很多父母常常以爱之名,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去贬低、去打压。那么孩子时间长了以后,就会内化这种否定,他会觉得自己好没有用呀。那很多父母呢,借这种手段把自己放在关系里面的高位,孩子反而丧失了个性和自主意识,最后沦为了唯命是从的空心奴隶。所以你看自尊心受挫的孩子,在人际关系当中经常会变得这个异常的敏感。他总是过度的去关注别人的言行啊,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对别人说的话,被别人的动作,他总是习惯性去过度解读。所以长此以往,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对他们来讲,社交是一种内耗来的。所以你看我们说很多讨好型人格的人,经常伴有这种社交恐惧症。但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自我保护。
在中国,任何地方都喜欢用墙围起来。不单是政府机关,学校,居民小区,那么多的公司单位的大院,甚至景区公园都围起来,大门上再加把锁。如果你去国外走走,发现很不一样,外面呢还是以街区开放为主流的,欧美的社区围墙是很罕见的。这种围墙思维惯式从古代一直遗传到今天,就是上面的管控加上下层没有安全感。例如:唐朝的长安城就有里坊制,城市划分为108个封闭的坊,各自用高墙围起来,每天宵禁,晚上大门就锁起来,这个就是网格化的笼子,有利于管控人口,征税还有治安。到了清朝,北京城还有1300多个栅栏,晨起昏闭,前门原来廊房四条,它街道宽,所以栅栏也大,大家都叫他大栅栏。那另外因为封建时代,没啥私权的概念,经常会被侵犯,说给你抄就给你抄了。没有安全的,边界既不清晰也不稳固,所以场景就形成了没有安全感的心理,总想保护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儿,别被别人抢了、占了。发了家,要常富,不能露富,要用围墙围起来,别让别人看见,否则会有不测风云,一直都是这样。所以,拆除这个围墙很难。
我们总以为沟通是把话说清楚,其实真正的沟通,不在于你说了什么,而在于对方听到了什么。彼得·德鲁克指出:沟通的起点是对方的感知。再好的一句话,如果对方听不进去,就是噪音。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经验、立场和预设去接收信息,不符合认知的内容往往会被下意识地忽略甚至误解。所以,真正有效的沟通,要先理解对方是谁、在意什么、内心需求是什么。你要知道,每次开口,其实都是一种隐性的请求,让对方接受一个观点、做出某种行动、或者产生认同。这时,信息只是工具,连接才是目的。别只顾表达自己,要更多地走进对方的世界。记住:说得动听,不如让人听懂;说得正确,不如让人愿意听。
你们记住一点,谁向你诉苦,那你就要远离谁,不要有任何的道德负担。怎么知道谁是消耗你的那个人,就是向你诉苦的人。向你诉苦的人,他对你是没有保护欲的。即便是最亲的关系也都是一样,就不断的向你诉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他的痛苦负能量转移给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人他对你都是负面的价值,你心里要门清。
一个人在任何年龄,应提防的四大陷阱:不读书爱思考,不独立爱自由,没经济谈真爱,缺理智想发财。撑下去的方法很简单:爱具体的人,做具体的事,过具体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抵抗那些宏大的、抽象的、试图让我们变得消极的人东西。
你们记住一点,谁向你诉苦,那你就要远离谁,不要有任何的道德负担。怎么知道谁是消耗你的那个人,就是向你诉苦的人。向你诉苦的人,他对你是没有保护欲的。即便是最亲的关系也都是一样,就不断的向你诉苦,他的目的就是为了把他的痛苦负能量转移给你,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人他对你都是负面的价值,你心里要门清。
我建议不要玩“数字游戏”。所有的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字——都是一样的。人们有选择性地挑选统计数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或早已定下的立场,用来操控那些缺乏基本数理素养的观众。这些数字通常没有背景、没有细节、没有可比性。
是的,以色列在战争中为了保护平民所采取的措施,比现代历史上任何军队都多。是的,哈马斯让自己本国的平民死于战火的行为,也超过了任何现代政府。
是的,如果我们只聚焦于战争中的某一场战役,以色列的“平民与战斗人员死亡比”为1:1或1:2,在现代战争中是最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战争不是这样运作的。即便这些数字是真实的(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在没有战争的全部背景下,这些数字本身也无法说明战争是否合法、是否道德、行为是否得当。没有任何国家在战争中被问过:“你们的平民与战斗员死亡比是多少?”真正该问的是:**以色列是否故意攻击平民?**答案是:没有。**哈马斯是否使用人盾、牺牲本国平民、蓄意攻击平民?**答案是:是的。
我对这些所谓数字背后的逻辑感到愤怒。它们是如何被收集的?如何被整合与拆解?统计数据被歪曲成操控人心的工具。年龄被操弄(将所有18岁以下的人都算作儿童),性别被操弄(女性也可以是战斗人员)。2023年在加沙城的一场战役,哈马斯军力最强、平民最密集,却与2004年夏天在拉法的一场战斗(平民伤亡极低)被放在一起统计。
再看历史。朝鲜战争(1950-1953)期间,有约200万平民死亡(平均每月死亡约5.4万人,整整持续了37个月),而北韩和中国军队死亡人数约为60万。这并不意味着那场战争是种族灭绝、非法、不道德或不公正的。
2016-2017年摩苏尔之战(单场战役,持续9个月,是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城市战)——死亡平民约9,000至11,000人,没有战斗员准确数据,但整座城最多的武装分子为5,000名ISIS。
伊拉克战争(2003-2011):估计约有20万名平民直接死亡。
阿富汗战争(2001-2021):估计有46,000名平民直接死亡。
叙利亚内战(2011-2021):估计有超过30万名平民死亡。
也门内战(2014至今):估计超过377,000人死亡(包括直接和间接),且仍在继续增加。
数字本身或许不会说谎,
但会说谎的人总能找出一堆数字。
是的,以色列在战争中为了保护平民所采取的措施,比现代历史上任何军队都多。是的,哈马斯让自己本国的平民死于战火的行为,也超过了任何现代政府。
是的,如果我们只聚焦于战争中的某一场战役,以色列的“平民与战斗人员死亡比”为1:1或1:2,在现代战争中是最好的。但更重要的是:战争不是这样运作的。即便这些数字是真实的(它们并不是真实的),在没有战争的全部背景下,这些数字本身也无法说明战争是否合法、是否道德、行为是否得当。没有任何国家在战争中被问过:“你们的平民与战斗员死亡比是多少?”真正该问的是:**以色列是否故意攻击平民?**答案是:没有。**哈马斯是否使用人盾、牺牲本国平民、蓄意攻击平民?**答案是:是的。
我对这些所谓数字背后的逻辑感到愤怒。它们是如何被收集的?如何被整合与拆解?统计数据被歪曲成操控人心的工具。年龄被操弄(将所有18岁以下的人都算作儿童),性别被操弄(女性也可以是战斗人员)。2023年在加沙城的一场战役,哈马斯军力最强、平民最密集,却与2004年夏天在拉法的一场战斗(平民伤亡极低)被放在一起统计。
再看历史。朝鲜战争(1950-1953)期间,有约200万平民死亡(平均每月死亡约5.4万人,整整持续了37个月),而北韩和中国军队死亡人数约为60万。这并不意味着那场战争是种族灭绝、非法、不道德或不公正的。
2016-2017年摩苏尔之战(单场战役,持续9个月,是二战后最大规模的城市战)——死亡平民约9,000至11,000人,没有战斗员准确数据,但整座城最多的武装分子为5,000名ISIS。
伊拉克战争(2003-2011):估计约有20万名平民直接死亡。
阿富汗战争(2001-2021):估计有46,000名平民直接死亡。
叙利亚内战(2011-2021):估计有超过30万名平民死亡。
也门内战(2014至今):估计超过377,000人死亡(包括直接和间接),且仍在继续增加。
数字本身或许不会说谎,
但会说谎的人总能找出一堆数字。
智力水平较低的人,往往难以识别和预判风险,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储备、逻辑联系能力和认知深度,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面对危险时毫无察觉,甚至拖累他人。观察孩子时,真正重要的不是聪明与否,而是他是否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适应能力。例如,有些孩子在陌生环境中选择安静观察,在熟悉环境中才表现活跃,这往往是聪明的表现。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关键是因材施教,科学引导,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方式中健康成长。
消耗他人,折磨他人,弄出各种麻烦。存心刁难挑毛病,这些全都是权利的表达方式,是进行控制的手段。好多看似荒诞不经的要求,实际上是服从性测试,无征兆就来的指教和评价,往往是在宣告权利,当一个人随意对别人评头论足,并给出建议时,其实是在暗自认定自己地位优越,甚至在潜意识里强化对他人的掌控。在不少糟糕的关系中,都能看到权力的身影,那种让人浑身不自在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你的直觉在提示你,有人正借由你来展示他们的权利,要是你发觉在某段关系里,权力的意味远远超过了尊重与关心,那么最佳选择就是远离,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健康平等、彼此尊重的关系上,而不是去讨好一个热衷于操控别人的人。
很多中国人说,发达国家的人都没人情味儿。我给你讲讲背后的本质,什么叫人情味儿?什么叫不是人情味?我经常说,你没有观世界,就没有世界观。你给我观世界多了,你会发现人类社会有两种:一种是交易型社会,一种是分配型社会。交易型社会就是人人讲规则,人人讲契约,人格平等。这个时候大家更多的是在法治之下,大家自由交易,双方都是平等的。所以人与人之间都有活力,我就付出我的创作,创造我的价值,给你进行价值交换。每个人都关注的是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你不管卖产品还是人工的,还还是科技创新,你做出来之后,就可以拿到市场上进行公平交易,公平交易之后就会有科技创新,有了科技创新,这个地方才有活力。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人都不攀比,所以,他就没有人情味。因为它不需要人情世故,不需要请客送礼,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睛里人活的都很简单,很开心、很自由,因为都遵守契约。但是在分配的社会就不一样,因为分配的本质是权力社会,谁掌握了权力,谁就拥有分配权,所以说在分配型社会,大家研究的都是人情世故,人情世故的本质就是向权力靠拢,我通过请客送礼,走关系、走后门,我拿到不属于我的东西,这个时候本质上不就向权力靠拢吗?因为权力可以把这个机会本来给人家的,给你了,所以这就叫人情世故,这样的人情世故的社会还是很热闹,看似大家都有人情味,但是你会发现大家活得都很累,大家活得都不开心,大家脸上都是苦大仇深,这种人都想发财,都想往上爬,都想结交权力,都想结交地位,你没有上去之前你受别人压,你上去之后你压别人,那你想想,在这样的社会,人怎么可能开心,怎么可能舒服,人之间怎么可能简单,怎么可能有独立人格,怎么可能有独立思想,所以说,你得理解这个背后的本质在哪里。
所有的利润,源自于“差”:
能力差(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技术差(领先的技术)、
信息差(信息不对称性)、
时间差(时机好或多付出时间)、
资源差(占据的资源不同,有的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规范差等(砍掉了规范的开支,路边移动餐车与实体门店对比)
权力差(利用权力实行垄断压榨)…
能力差(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技术差(领先的技术)、
信息差(信息不对称性)、
时间差(时机好或多付出时间)、
资源差(占据的资源不同,有的对解决问题至关重要)、规范差等(砍掉了规范的开支,路边移动餐车与实体门店对比)
权力差(利用权力实行垄断压榨)…
是否流利表达,并不会影响一个人的做事逻辑。
很多表达不清的工匠和土老板,照样可以做出影响深远的事。戏剧大师周星驰,日常讲话并不流畅,这不妨碍他的电影事业。说话流畅算是一种临场表演能力。
做事核心是思维能力。总有一种东西,能准确地把思维表达出来,语言只是其中之一。
很多表达不清的工匠和土老板,照样可以做出影响深远的事。戏剧大师周星驰,日常讲话并不流畅,这不妨碍他的电影事业。说话流畅算是一种临场表演能力。
做事核心是思维能力。总有一种东西,能准确地把思维表达出来,语言只是其中之一。
信心源于行动!很多人觉得要先有自信才能行动,这完全搞反了!真实情况是行动创造自信,坐在那里空想,担心自己做不好,只会让你更怀疑自己。真正的自信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是你做事的副产品。每当你克服恐惧,哪怕迈出一小步,比如打一个你害怕的电话,发布一个作品或者只是开始五分钟的学习,你都在向自己证明我能行。这些小小的胜利证据不断累积,就是自信的基石。别等感觉准备好了才开始,直接开始做,即使动作笨拙,完成也比完美重要。做得越多,收集到的我能做到的证据就越多,信心自然就起来了,要知道自信不是起点,它是行动的终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