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房产活埋的老乡

文|左手墨迹 20250622

这几天各地房价大跌的数据在社交平台上疯传,这里说几个高位接盘的亲戚的情况。

第一个是我三叔家的堂弟。我三叔生了四个女儿,最后一个是儿子,你就知道这个儿子多金贵了。虽然三叔家的日子,在村里算是不错的,但也经不起计生办的罚款,将其中一个女儿送养了。这样家里就是三女一子了。大女儿和二女儿读书都不怎么样,当然家里也觉得女孩子书读得好没用,也没打算供。所以大女儿和二女儿,早早就嫁人了。因为没读什么书,也没学什么技术,对象也是农村里条件稍微好点的,没有能力在城镇买房。

大姐07年结婚。婚后一直跟丈夫分居两地,她在县城的餐馆、打印店打工,丈夫在西安送快递,期望着攒点钱在西安买套房。结果工资赶不上房价涨幅,越是拼命,越是买不起。四五年后因为买不起房,也因为长期分居两地感情淡了,也就离了。孩子一直养在我三叔家,离婚后男方也没打算要。从爷爷奶奶到爸爸,一年到头也看不了孩子一次。你大概也猜到了,这是个女孩。

过了几年,大姐再婚了。嫁的是一个搞工程的,收入比前夫高,工作也更稳定,但就是人要跟着工程走,常常不能回家,也是聚少离多。16年花20多万在县城贷款买了一套90平的二手房,装修是三叔自己在村里拉的队伍,除了设计不咋滴,从价格到质量都没话说。

后来在大姐的介绍下,二姐、三妹也相继在同一小区买了差不多的房子,再买价格就要贵一些了,差不多三十几万,那是18、19年左右。姐妹们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又都在县城工作,别说多方便了。一个忙不过来了,另外两个可以帮忙接送孩子,还可以在对方家里蹭饭。因为女儿们都在县城买了房,三婶也隔三差五往县城跑,觉得还是住在县城舒服、有面子。

随后的几年,猕猴桃卖得不错,村里大部分在家里务农的年轻人,都在县城买了房。因为是农民,收入也不稳定,所以大家基本都是全款。虽然说一般的五口之家,到了收获季节猕猴桃也能卖个十万左右的样子,但每年的投资也不少,前前后后也得两三万,还不算人力成本。所以全款买房并不容易,还是得东拼西凑,更何况后续的装修、家电也是笔不小的开支。他们像候鸟一样,农忙时就回到村里干活,平时就在县城生活,孩子也找关系送进了县城的重点学校,课后送去培训班。

三叔家的堂弟,是三叔全家的希望。为了重点培养,很小的时候,三叔三婶就让我哥给他做课后辅导。越是逼得紧,堂弟的逆反心理越严重,初二没上完就离家出走了。后来找回来也不愿上学,就出去打了几年工。因为长得好看,嘴巴又甜,特别招女孩子喜欢,刚刚二十岁就结婚了。老婆是打工时认识的,第一眼就看上他了。因为两个人啥也不会,婚后就一直跟爷爷奶奶三叔三婶住在村里。

堂弟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就娇生惯养,还常常欺负几个姐姐,家里人也都让着他。婚后游手好闲了几年,手上也没钱,媳妇儿想花钱还得找公公婆婆伸手,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而且之前说在城里买房,也一直没兑现。于是小孩刚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离婚好几年,也没找到个合适的。2022年,三叔全家咬紧牙关凑了45万,给堂弟在县城买了套房。他们觉得只有买了房,堂弟才能找到对象。

结果房子买了,家里背了不少债。更让人窝火的是,同样的户型,去年价格已经跌去了四成,这就相当买房时多出了近20万,全家都觉得憋屈又没地方说理。三婶一天天的没好气,一回村里干活就指桑骂槐的。爷爷奶奶都八九十岁的人,听了自然不是滋味。

以前孩子们没结婚的时候,八口之家总是热热闹闹的。后来陆续结婚了,就更热闹了。过年过节总是里里外外都是人,别提多有面子了。但自从他们一个个在县城买房了,别说平时了,过年过节要加班,还要送孩子上培训班,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堂弟买房后,三婶也跟儿子、孙子住在城里,每天给儿子做饭洗衣服,接送孙子上下学。只有三叔跟爷爷奶奶仍住在村里。三叔一个人照管着家里的十亩地,忙不过来才叫堂弟他们回来帮忙。因为三叔搞果园技术好,农闲时候还经常去农场干点零活。所以家里做饭、洗衣服的活,都是87岁的奶奶一个人干,89岁的爷爷,身体硬朗,每天也能自得其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