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對,日本投降的經過已經被研究過無數次,多國交涉紀錄的時間線非常具體,這樣荒謬的說法從何而來?
即使在第二顆原子彈爆炸和蘇聯進攻滿洲以後,陸相阿南仍然堅持以製造大量傷亡迫使盟軍放棄無條件投降的計劃。鈴木首相在8月9日晚上的御前會議上提出有條件投降,包括保存天皇和本土不被佔領。
8月10日凌晨,鈴木首相要求天皇裁斷。天皇要求含淚投降,而且提到了繼續戰爭只會延長流血,東京的防禦工事並未完成,原子彈的破壞力巨大。鈴木首相敦促內閣接受天皇決斷,外務省通過瑞士向盟國要求有條件投降。
8月12日,盟國宣布堅持波茨坦宣言的無條件投降,同時表示日本戰後制度可以根據民意,盟軍總司令有權便宜行事。
阿南、豐田和美津要求繼續作戰,除畑俊六以外的大多數將領支持他們。
只有天皇再次明確決定投降,大多數猶豫不決的閣員隨即支持天皇。外務省通過瑞典和瑞士,告訴美國接受無條件投降。
8月14日,阿南、美津和反對投降的高級將領接受天皇旨意。同時,一些校級軍官進攻皇宮和總理府,準備阻止詔書宣布,由於高級將領抵制而失敗,叛軍領導人畑中自殺。
8月15日,詔書公布。

很明顯,蘇聯參戰並沒有改變軍方製造大規模傷亡的既定計劃。
大多數大臣並不贊成軍方,但也不肯接受無條件投降,在盟軍堅持無條件投降的情況下,不肯承擔責任,但在天皇承擔責任的情況下,立即轉而支持天皇。
軍方高層雖然主張本土作戰,但在天皇決定無條件投降以後,勉強接受了聖旨,阻止了低級軍官繼續作戰的圖謀。
天皇在內部討論中下令投降的理由包括但不限於原子彈,主要是不願意增加本土作戰的無意義(既然最終還是會失敗)傷亡,沒有提到蘇聯和滿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