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常拿胡适一句话做文章:“我情愿亡国,也绝不主张对日作战”,就给他扣上“汉奸”帽子。 这句话确实出自胡适之口,但堪称教科书式的断章取义。
1933年4月3日,农学家董时进在《大公报》发文,鼓吹“全民动员对日作战”—— “到必要时,不妨利用百姓的弱点,用军阀惯用的手段去诈他们的钱、拉他们的夫,反正百姓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就拉他们上前线去死,尽其所有供军需,他们也不会出一句怨言。”
向来温文尔雅的胡适读后怒不可遏。4月16日,他在《独立评论》撰文反击: “老实说,我读了这种议论真是生气。我要很诚恳地对董先生说:如果这才是救国,亡国又是什么? 董先生说的‘我们’究竟是谁?董先生是不是‘我们’中的一个? ‘他们’又是谁?董先生又是不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样‘无心肝’的‘我们’,牵着无数‘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他们’上前线去死——如果这就叫作战,我情愿亡国,绝不愿学着这种壮语主张作战。”
胡适的原意再清楚不过: 他不是反对抗战本身,而是反对把老百姓当炮灰、当工具的“救国”方式。
这种偷换概念、断章取义的操作,至今仍层出不穷。 而像胡适这样为民着想的人,往往挨骂最多;像董时进这样“拼光最后一颗稻谷也要与敌同归于尽”的人,反而容易收获掌声。 我读高中、大学时,也曾深受后者影响——为“大义”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剩最后一人也要死战到底。 后来才慢慢醒悟:只知有国、不知有民,才是本末倒置; “不惜一切代价”的口号,听起来慷慨,实际让太多“别人”成了代价本身。
最后想问: 如果你必须二选一,你更认同董时进的做法,还是胡适的立场?
1933年4月3日,农学家董时进在《大公报》发文,鼓吹“全民动员对日作战”—— “到必要时,不妨利用百姓的弱点,用军阀惯用的手段去诈他们的钱、拉他们的夫,反正百姓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就拉他们上前线去死,尽其所有供军需,他们也不会出一句怨言。”
向来温文尔雅的胡适读后怒不可遏。4月16日,他在《独立评论》撰文反击: “老实说,我读了这种议论真是生气。我要很诚恳地对董先生说:如果这才是救国,亡国又是什么? 董先生说的‘我们’究竟是谁?董先生是不是‘我们’中的一个? ‘他们’又是谁?董先生又是不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样‘无心肝’的‘我们’,牵着无数‘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他们’上前线去死——如果这就叫作战,我情愿亡国,绝不愿学着这种壮语主张作战。”
胡适的原意再清楚不过: 他不是反对抗战本身,而是反对把老百姓当炮灰、当工具的“救国”方式。
这种偷换概念、断章取义的操作,至今仍层出不穷。 而像胡适这样为民着想的人,往往挨骂最多;像董时进这样“拼光最后一颗稻谷也要与敌同归于尽”的人,反而容易收获掌声。 我读高中、大学时,也曾深受后者影响——为“大义”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剩最后一人也要死战到底。 后来才慢慢醒悟:只知有国、不知有民,才是本末倒置; “不惜一切代价”的口号,听起来慷慨,实际让太多“别人”成了代价本身。
最后想问: 如果你必须二选一,你更认同董时进的做法,还是胡适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