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相传在天启二年,当时桂林的皇亲宗室非常骄横,常常当街纵犬行凶,以此为乐,有一次,皇亲的奴才们又在街上纵犬逐人为乐。有一秀才奔跑不及,扑倒在地,眼看就要命丧犬口的时候,路边一屠夫纵身上前,一刀砍死凶犬,救下秀才。

奴才们大怒,把屠夫与秀才一起绑去送官,要求惩治杀犬之罪。

当时广西右参议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他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又哪里会给皇室宗亲面子,直接判了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赔偿给秀才医药费。

皇亲不服,又奈何不得曹学佺,便暗中收买秀才,令其改口翻供。再次审理的时候,秀才果然改口说自己只是在与群犬嬉戏,并无危险,而屠夫不由分说便杀了斗犬,分明是恶意生事,藐视宗亲。

曹学佺一听拍案而起,大怒道:“人证物证俱在,你还要颠倒是非黑白。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致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简直天理不容!”说完便令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认是皇亲用重金利诱他做假口供。

曹学佺十分愤懑,觉得读书人应当明事理,有正气,结果反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屠夫仗义,于是在案卷上愤而写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