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一个精心编织的幻象,本质上,是一种由强者制定的经济权力体系,它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公平,而是维持结构性不平衡。
1.全球化的“显性目标” vs. “隐性目标”
从表面来看,全球化的核心承诺是“比较优势”与“自由市场”,即各国通过分工合作,实现效率最大化。
然而,现实中的全球化遵循的不是经济学教科书中的市场规则,而是强权塑造的资源与价值链分布规则。
核心矛盾在于,全球化的设计者希望稳定维持低成本供应链与产业链分工,而非让后发国家突破既定轨道。
当我们试图摆脱低附加值制造,向高端科技和资本市场渗透时,全球化的基本假设被打破,主导者们不得不改变规则。
2. 全球化的三层权力结构
要理解全球化的真实运行逻辑,我们必须透过“经济自由”的表象,看到其深层的权力结构。全球化的本质是一种高度分层的经济控制体系,由以下三层构成:
(1)核心层:全球权力与财富控制者
主要是G7国家(美、英、德、法、日、意、加)及其金融资本集团、科技巨头、国际机构(IMF、世界银行)。
他们控制着全球最关键的技术、金融体系、能源分配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顶端环节。
手段:技术封锁、金融制裁、资本定价权、国际市场规则(WTO规则、专利体系)、美元霸权等。
(2)中间层:受控的高端制造国
主要是欧盟国家、韩国、新加坡,以色列等,这些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相对较高的位置,但仍受制于核心层。
他们依赖核心层的金融和技术支持,因此即便有一定的独立经济能力,仍在政策上受控。
(3)外围层:低端制造与资源提供者
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早期)、印度、东南亚、非洲、南美。
这些国家被鼓励进行低端制造或资源出口,但若试图攀升价值链,则会遭遇系统性的封锁和打压。
全球化的核心策略就是维持这种分层结构的稳定性,防止外围国家向上流动。当外围国家试图进入核心层,它就会被视为“威胁”,并遭遇反制。
或者像现在这样,掀桌子,不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