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臣民”,拥抱“公民”——我的2023】

2023年,以色列发生了两件大事:反司法政变抗议运动和以哈战争。

这两件大事让我最终告别了“臣民”心态,向“公民”转化。很惭愧,我活了六十岁,至今才第一次在生命中而不只是在书本上理解什么是公民!不过“朝闻道,夕死可矣”,也没什么可遗憾的。

公民与臣民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对人民与国家关系的理解:公民认为“国家是我的”,臣民则认为“我是国家的”。因为“国家是我的”,所以在大政问题上,“我”(无论身份地位是什么)必须是国家的决策力量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一个顺民、一个顾问、一个帮闲。国家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我”的手里,而不是“我”被掌握在国家的手里。如果国家走了歪路,“我”必须尽我所能将其带回正路,不只是在言辞上,而且是在行动上,而且这行动必然是不屈不挠,可以妥协,但绝不放弃的。

公民对国家负有巨大的责任。这种负责是主动担负,而非被动安排的。今年我第一次理解了肯尼迪讲的“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问你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的要点不在于“做些什么”,而在于“问问你自己”——“问问你自己”,而不是“问问领导”!是“你自己”决定要为国家做点什么,而不是等着君王来吩咐你奉献点什么!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是公民的自由意志决定的。当公民的自由意志汇合起来,便形成了国家的健康发展方向。

没有自由,便没有公民!

我也第一次理解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为什么反对人们专注于赚钱。公民要对国家承担责任,便意味着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物。他要了解实事,进行思考,参加政治性对话,参加政治活动,承接义务工作,捐献财物,这一切都意味着金钱上的损失。而古希腊是直接民主,公民还要直接参加国家管理,比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公民损失的时间和金钱还要多,因此,确立有牺牲精神的价值观对公民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公民爱国,是把国家像自己的儿女一样无私地护着、宠着,但若看见有什么不对,也会毫不留情地呵斥和管教。臣民爱国,是把国家当父母一样敬着,孝顺着,不敢有半点忤逆。

2024年,我将继续学习怎样成为一个自由公民,在书本上学,在生活中学,在街头抗议人群中学。
张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