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么多研讨会造了过多的舆论,社会上以为政治改革马上就要开始了,但又不知道如何开始。保守派冷眼旁观,收集材料,准备一战;改革者不知就里,无从下手。胡耀邦对赵紫阳的这种作法提出了批评。1986年9月28日,胡耀邦在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政治体制改革时指出:
现在议论纷纷,许多议论并没有讲在点子上。这个那个研究单位,写文章一写就是一大篇,有些言论信口开河。他们往往抓住一个什么外来学说,就洋洋数千言、数万言,把西方民主说得天花乱坠,离开了中国实际。当然,这里我只是同你们通通气,并不是要批评什么人。
按书记处分工,这件事由赵紫阳同志负责,用大约一年的时间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方法等研究清楚,我估计明年五、六月或七月初可以拟出一个文件,但是我们党委要注意,不要让那些人到处造空气,造风潮,搞得人心不安。(吴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处的日子》,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香港,1995,第209页)
胡耀邦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我同当年在胡耀邦身边的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胡耀邦思想虽然解放,但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慎重行事。这么多研讨会把政治改革的空气造得过高,而政治改革的实际步子还不可能迈开。舆论和现实的矛盾,必然造成很大的社会风险。作为党的总书记,不管是不是分管政治改革,胡耀邦势必要承担风险,他不得不指出这种风险的存在,压缩一下虚张的空气。
---赵紫阳为何与陈云连手批评胡耀邦
作者: 杨继绳
图:1982年9月趙紫陽、鄧小平和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會議上。
现在议论纷纷,许多议论并没有讲在点子上。这个那个研究单位,写文章一写就是一大篇,有些言论信口开河。他们往往抓住一个什么外来学说,就洋洋数千言、数万言,把西方民主说得天花乱坠,离开了中国实际。当然,这里我只是同你们通通气,并不是要批评什么人。
按书记处分工,这件事由赵紫阳同志负责,用大约一年的时间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方法等研究清楚,我估计明年五、六月或七月初可以拟出一个文件,但是我们党委要注意,不要让那些人到处造空气,造风潮,搞得人心不安。(吴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处的日子》,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香港,1995,第209页)
胡耀邦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我同当年在胡耀邦身边的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胡耀邦思想虽然解放,但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必须慎重行事。这么多研讨会把政治改革的空气造得过高,而政治改革的实际步子还不可能迈开。舆论和现实的矛盾,必然造成很大的社会风险。作为党的总书记,不管是不是分管政治改革,胡耀邦势必要承担风险,他不得不指出这种风险的存在,压缩一下虚张的空气。
---赵紫阳为何与陈云连手批评胡耀邦
作者: 杨继绳
图:1982年9月趙紫陽、鄧小平和胡耀邦在中共十二大會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