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玄学。
不要轻易将你历经挫折得到的经验,随意地去传授给别人,除非他能给你带来价值。
道不轻传 法不贱卖。这是两年多前,一位老爷子点拨给我的一句肺腑之言,彻底改变了我和人相处的逻辑。
他的意思不是让我对人冷漠,而是把对价值的敬畏,对人性的洞察,把精力和善意给予值得的人,才算布施
说说胡耀邦的下台

了解点党史的应该都知道,胡耀邦、赵紫阳是邓小平恢复职务后提拔起来的。他们在台前执行各项改革措施,邓小平跟陈云在幕后掌舵。邓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掌握着党务和军队;陈云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掌控着财经和宣传阵地,对军队的影响力虽然不如邓,但也有不少军队的支持者。

胡耀邦在成为总书记前,主持了针对老干部的冤假错案的平反,这为他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也是邓小平有意为之。

但改革派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动保守派的蛋糕。比如在农村搞包产到户,动的就是中财委这条线上的利益。老干部们刚刚平反,正准时大干一场呢,你把人家的舞台给拆了,这谁受得了。

不仅如此,84年开始还要把包产到户那套经验搬到城里,在国企工厂搞包干,这不是把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地方的权力再下放到企业么?本来做好做差都一个样的,收入包干后,那些浑水摸鱼擅长搞政治斗争的干部们,一下就成了水退后的裸泳者,暴露在了聚光灯下。面对时代方向的转向,他们不觉得自己需要适应,而是认为都是改革的错。惹不起邓小平,只能把账记在胡耀邦头上。

计划经济推行了30年,改革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价格闯关,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通货膨胀,再加上高干子弟到处倒卖批文,这都激起了民间的反对浪潮。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邓小平思考着权力顺利交接的问题,这一直是集权体制最头疼的问题,主要由胡耀邦来执行。要让权力顺利交接,就得让老干部们先退休,这样贯彻的阻力会小很多。胡跟他的班子,早在86年中,已经起草了一份文件,计划在1987年10月的中共13次全代会上宣布,中央委员60岁退休,政治局委员72岁退休。

刚恢复权力的老干部们,才享受到权力的甜头,子女们正热火朝天的倒卖批文呢,怎么能退休呢。早看胡耀邦不顺眼的老干部们,以彭真和胡乔木为首,从党政军各个系统集结起来,准备把胡耀邦从总书记的位置上拉下来。

我们都知道1986年12月,因为价格闯关失败,通货膨胀严重,全国各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学生游行,持续了一个多月,震惊了中共高层。胡耀邦因处理不力,在保守派的巨大压力下,下台了。可是早在当年9月份,军方就预言胡耀邦要下台。学潮只是一个契机,给保守派全力讨伐他一个突破口。

面对老干部们的群起攻之,邓小平为了获得军方支持,不得不作出妥协,放弃胡耀邦。

而胡耀邦下台只是个开始,因为胡下台,赵紫阳补了总书记的缺,保守派支持的李鹏则顺利补了总理的缺。这样,在一轮轮的权力较量中,保守派逐渐占了上风。86学潮后,高层权力重新洗牌,学潮控诉的社会弊端却没半点改变。直到89年,东欧剧变,民主化浪潮再次席卷全球,学潮再次爆发了…

因为保守派占了上风,再加上东欧红色政权垮台震惊了高层,对学潮的血腥镇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假如86年胡耀邦没有下台,到89学潮的结果会不会不至于那么惨烈?其实也不一定。毕竟面临重大抉择,还得靠邓小平拍板,而邓小平的权力又来自军队的支持。好不容易夺取了政权,又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权力斗争,中共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来革它的命呢!无论谁在台上。

推荐观看《天朝是怎么作死的》:youtu.be/xWUnopwLVAg?si
人间清醒的四大法则:
不被拿捏、不信承诺、不吃大饼、不听故事。
永远没有最好的时机。“总有一天”是一种病,会把你的梦想带进坟墓。
如果有些事对你来说非常重要,迟早要去做,那就现在去做吧,然后在路上修正方向。

-Tim Ferriss
用复杂的方式解释一个简单的概念是骗子的标志。
---纳瓦尔
有人捏着你的错,而贬低你;有人知晓你的一切,继续爱你。
保持理智,不要上头,冷落就是有人替代,冷暴力就是你可有可无,挑毛病就是不够喜欢你,无缝衔接就是下家比你更好,忽冷忽热就是权衡利弊,吊着你不解释就是你随意,能接受就继续,不能接受就离开。别幻想没例外。
想要在这个社会上混得好,必须要牢记这些潜规则,谋事找手头宽裕的人,做是找手头拮据的人。用体力挣钱就老实一点,然后脑力挣钱就机灵一点。用钱挣钱,那就要狠一点。当现实对你有利,你就强调现实。当规矩对你有利,你就强调规矩。当这些东西,都对你不利的时候,要掀翻桌子,把事情给搅浑。行走江湖一定要切记,不要跟陌生人抬杠,只求财不赌气,只要不影响你的利益,哪怕他说太阳是从西边升起来的,你也可以承认他是对的。因为老鼠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吃东西是偷来的,苍蝇也不会觉得自己很脏。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都是有罪的。所以思想不在一个层面,没有必要去相互较劲抗衡。也许你会反感这些社会潜规则。但是还是希望你能够很好的运用。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真正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是你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
但自从堂弟买的房子不断掉价之后,本来就跟爷爷奶奶不和的三婶,隔三差五就阴阳怪气几句,弄得两个老人心理都不是滋味。再加上堂弟虽然买了房,还是一直没找到媳妇,也让爷爷奶奶觉得拖了孙子的后腿。

不知道这样的情绪积累了多久,今年的大年初五早上,爷爷在家里喝了农药。他觉得自己死了,儿子、孙子也就没那么重的负担了,说不定孙子更容易找到对象呢。但因为发现及时,没死成。在ICU里住了七八天转到普通病房住了一周又回来了。

接回家后,就到处找亲戚说项,希望搬过来跟我爸妈一起住。但因为他们一直对我爸妈不好,我爸没吭声,我妈坚决不答应,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回过头来想想,若不在顶峰接盘,三叔家的日子在村里还是不错的。但除了大姐,买的时候价格相对较低,二姐和三妹在18年前后买的房子也跌了不少,但她们的房子都是男方出的首付,双方一起按揭。只有堂弟是在最高位接的盘,还是全款,把全家里这些年的全部积蓄全投进去还借了债,结果亏得却是最多的。所以我爷爷才想不开,喝了农药。

18年到22年,正是中国房价炒到最高的时候。县城里接盘的,大都是像我堂弟这样的90后、00后。没有稳定收入,却把上一代、上上一代棺材板都拿出来全款买房的。房价一跌,他们都得疯。被套牢他们,可能要用一辈子来还买房欠的债啊!

他们可都是中国的未来啊,你说中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我好像已经看见了。
被房产活埋的老乡

文|左手墨迹 20250622

这几天各地房价大跌的数据在社交平台上疯传,这里说几个高位接盘的亲戚的情况。

第一个是我三叔家的堂弟。我三叔生了四个女儿,最后一个是儿子,你就知道这个儿子多金贵了。虽然三叔家的日子,在村里算是不错的,但也经不起计生办的罚款,将其中一个女儿送养了。这样家里就是三女一子了。大女儿和二女儿读书都不怎么样,当然家里也觉得女孩子书读得好没用,也没打算供。所以大女儿和二女儿,早早就嫁人了。因为没读什么书,也没学什么技术,对象也是农村里条件稍微好点的,没有能力在城镇买房。

大姐07年结婚。婚后一直跟丈夫分居两地,她在县城的餐馆、打印店打工,丈夫在西安送快递,期望着攒点钱在西安买套房。结果工资赶不上房价涨幅,越是拼命,越是买不起。四五年后因为买不起房,也因为长期分居两地感情淡了,也就离了。孩子一直养在我三叔家,离婚后男方也没打算要。从爷爷奶奶到爸爸,一年到头也看不了孩子一次。你大概也猜到了,这是个女孩。

过了几年,大姐再婚了。嫁的是一个搞工程的,收入比前夫高,工作也更稳定,但就是人要跟着工程走,常常不能回家,也是聚少离多。16年花20多万在县城贷款买了一套90平的二手房,装修是三叔自己在村里拉的队伍,除了设计不咋滴,从价格到质量都没话说。

后来在大姐的介绍下,二姐、三妹也相继在同一小区买了差不多的房子,再买价格就要贵一些了,差不多三十几万,那是18、19年左右。姐妹们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又都在县城工作,别说多方便了。一个忙不过来了,另外两个可以帮忙接送孩子,还可以在对方家里蹭饭。因为女儿们都在县城买了房,三婶也隔三差五往县城跑,觉得还是住在县城舒服、有面子。

随后的几年,猕猴桃卖得不错,村里大部分在家里务农的年轻人,都在县城买了房。因为是农民,收入也不稳定,所以大家基本都是全款。虽然说一般的五口之家,到了收获季节猕猴桃也能卖个十万左右的样子,但每年的投资也不少,前前后后也得两三万,还不算人力成本。所以全款买房并不容易,还是得东拼西凑,更何况后续的装修、家电也是笔不小的开支。他们像候鸟一样,农忙时就回到村里干活,平时就在县城生活,孩子也找关系送进了县城的重点学校,课后送去培训班。

三叔家的堂弟,是三叔全家的希望。为了重点培养,很小的时候,三叔三婶就让我哥给他做课后辅导。越是逼得紧,堂弟的逆反心理越严重,初二没上完就离家出走了。后来找回来也不愿上学,就出去打了几年工。因为长得好看,嘴巴又甜,特别招女孩子喜欢,刚刚二十岁就结婚了。老婆是打工时认识的,第一眼就看上他了。因为两个人啥也不会,婚后就一直跟爷爷奶奶三叔三婶住在村里。

堂弟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就娇生惯养,还常常欺负几个姐姐,家里人也都让着他。婚后游手好闲了几年,手上也没钱,媳妇儿想花钱还得找公公婆婆伸手,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而且之前说在城里买房,也一直没兑现。于是小孩刚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离婚好几年,也没找到个合适的。2022年,三叔全家咬紧牙关凑了45万,给堂弟在县城买了套房。他们觉得只有买了房,堂弟才能找到对象。

结果房子买了,家里背了不少债。更让人窝火的是,同样的户型,去年价格已经跌去了四成,这就相当买房时多出了近20万,全家都觉得憋屈又没地方说理。三婶一天天的没好气,一回村里干活就指桑骂槐的。爷爷奶奶都八九十岁的人,听了自然不是滋味。

以前孩子们没结婚的时候,八口之家总是热热闹闹的。后来陆续结婚了,就更热闹了。过年过节总是里里外外都是人,别提多有面子了。但自从他们一个个在县城买房了,别说平时了,过年过节要加班,还要送孩子上培训班,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堂弟买房后,三婶也跟儿子、孙子住在城里,每天给儿子做饭洗衣服,接送孙子上下学。只有三叔跟爷爷奶奶仍住在村里。三叔一个人照管着家里的十亩地,忙不过来才叫堂弟他们回来帮忙。因为三叔搞果园技术好,农闲时候还经常去农场干点零活。所以家里做饭、洗衣服的活,都是87岁的奶奶一个人干,89岁的爷爷,身体硬朗,每天也能自得其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