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所有的弱,不管是能力弱、性格弱、能量弱,它其实都来自于你某方面的模糊。比如说,你需求模糊,你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你总是焦虑。你的边界模糊,你不知道怎么去捍卫自己的权益,所以总是觉得很卑微。所有的痛苦啊都来源于模糊两个字。如果你想要变得自由且强大,那你就一定要做一个清晰的人。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哈,给大家三个建议:第一个,就是需求清晰。如果你时常觉得自己好废啊,什么事都做不好,这不是因为你真的能力差,而是你在过往的成长经历里面,似乎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专注去做一件事情。今天看到别人创业你就一头扎了进去,明天看人家考证书你就去考。你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你的精力自然的就被分散掉了。为什么我们总是人云亦云,看不到自己真实的需求啊,其实它是来自于一种全能自恋幻想,就是我们总是会把自己想的无比的强大。比如我可以赚很多的钱,我可以走上人生巅峰。当你幻想多了,我们就会忽略掉现实。要么就是既要又要,最后呢就什么都抓不住。要么呢就是眼高手低,觉得人生当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值得自己去做的,从而对未来感到非常的迷茫。所以想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你就需要去打破所有的幻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专注做一件事情。当你越专注,你的成功概率就越高。第二个,是感受清晰,也就是我明明就很生气,我还要保持情绪稳定,我明明很难过我还要强颜欢笑。有太多的人其实他没有去识别自己感受的能力的。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的话,这是源于自我的客体化。简单解释就是呢你忘记了你才是人生的主角,而去过分的在意别人的看法,去在意别人的感受,却害怕别人说你脾气,所以你就算一肚子气你也只能憋着,害怕别人说你不友善,所以你总是去讨好别人。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注重自己的感受,那你又怎么能够去指望别人去注意到你的感受呢?所以我们真的要不断的向内去觉察自己,去看到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你越清晰,你才越知道是什么样的人适合自己,什么样的关系会拖累自己。然后你就敢于去离开那个不对的圈子。一定要记住,你的感受和需求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第三个,就是个性清晰。我们身上这种唯唯诺诺的气质啊,这种讨好感啊、自卑啊、没有主见啊,它都是个性模糊的表现。没有个性在心理学就称之为没有攻击性。当你呈现出一种毫无攻击性的小白兔的形象的时候,就等于是给了别人可以任意摆布你的权利。但是我这里讲的攻击性,它不是说让你去怼别人,去骂别人哈。心理学说的攻击性更多的是基于这个边界感上,一种捍卫自己的态度。当你的边界他被侵犯了,告诉他他的行为越界了,这个就是攻击性的表现。而这个才是你真实的一面,才是有力量有生命力的一面。一个清晰的人,他在面对人生的态度也一定是积极的,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在那个人生主线里面,任何的插曲都不会影响他前进的步伐。人生啊就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游戏,谁越清晰,谁越清醒,谁过得就越好。
还是我上周说的,现代的父母,努力赚钱不要鸡娃,鸡自己

现代中国的教育已经畸形了
1. 课本造螺丝,作业造航母
2.集体私下补课,家长会老师鼓励补课
3.作业太难,然后集体焦虑

作业太难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会吐槽教育体制,但是你真的翻开中学的书看,说句实话讲的挺好的,内容朴素,难度适中,真的编的不错

根源恰恰是内卷的心理,70/80的家长社会上卷,就把社会的卷和内心的焦虑投射到下一代去,然后大家都去线下补课,最后社会把考题的难度和考分拉倒无穷高去了

天天考数学奥数,不补课的学生考50分太正常了,不正常的恰恰是家长本身,家长本身的焦虑造就了考题的变态,然后很多家长却又不负责任的,把卷推给制度去背锅

但是这种情况怎么对抗呢?你没法改变那些99%卷的家长,教育体制改不了,老师和学校也改不了

你能做的是什么?好好赚钱,以后小孩出了社会再帮忙,在中学阶段,你投入50~100万都是零,因为别的家长都投入那么多,都投入最后还是同一起跑线

家长课下的军备竞赛除了缓解家长自身的焦虑,一点用没有,唯一的害处就是摧毁小朋友的好奇心和宝贵能量,以后长大再也不自主学习了

很多人会说,如果不卷,以后除了社会怎么怎么样?问题是,你们自己也是卷过来的,填鸭式的学历在社会上真的有用吗?有用的要不是上一代钱多兜底,要不就是出社会自己拼搏,还有其他手段吗?为什么自己都相信的方法,到下一代却要自己骗自己呢?

出社会拼搏的关键是,小的时候不要过度作业让小朋友过度疲劳长大厌学,这样他有美好的童年长大才努力。如果你要让小朋友以后长大少走点弯路,你作为上一代给他钱兜底才是你应该做的。

不要让今天的自我欺骗,到下一代出了社会继续折磨自己,多深入思考一下吧
一个人在坑你之前,对你的态度会突然升温,会非常频繁的出现在你眼前除了嘘寒问暖,还会满脸堆笑的夸你,也不会反驳你的话,同时他会把那些蝇头小利故意让你占便宜,你要知道事出反常必有妖,人出反常必有刀,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无缘无故的好,面对突然无缘无故的好,一定要有警惕之心,这可能是坑你的前兆。
现代人太忙了

减少注意力的损耗其实有技巧的,分享我的方法

1. 用代办清单: 大多数任务都先加到清单中,不要去马上执行,这样避免人脑单线程CPU被过度切换。清单的主要作用就是备忘,然后方便后续的优先级管理

2. 用时间块切换替代事切换:比如早上这一段时间只做产品工作,所有研发的细节都放到下午,这样连续做相同性质的工作效率比较高,如果你把不同工作性质的内容放到一起,比如产品、设计、设计和硬件相关的东西放到一起效率就很低。因为不同工种的基础思考逻辑不一样,你要让大脑进入不同工种思维需要不同的知识和情绪,大脑的堆栈也是有限的,来回切换堆栈对脑能量的消耗也很大

3. 不重要的事情不要做:一天把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做了,比你做100件不重要的事情,更有意义。因为不重要的事情做了,只是让自己心里好受点,但是有时候战术式勤奋就是战略懒惰的前兆
苏格拉底提问法 5步系统性质询提升思维深度
你是否经常陷入无效讨论?
问题复杂时就不知从何问起?
今天分享顶级思考者的提问系统
让你的每次提问都直击要害

🎯系统性提问5大焦点
1️⃣ 问题类型识别
• 事实类:唯一正确答案
• 偏好类:因人而异
• 判断类:需要充分论证
避免将判断问题简化成偏好问题

2️⃣ 理智标准评估
• 清晰性:能详细阐述并举例吗?
• 精确性:细节是否到位?
• 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吗?
• 相关性:与核心问题关联度?
• 深度:触及本质了吗?
• 广度:考虑多元视角了吗?

3️⃣ 思维要素分析
围绕8大核心维度:
目的→信息→推论→概念
假设→蕴含→视角→问题
建立完整的思维检查清单

4️⃣ 问题拆解技术
• 列出所有相关问题
• 确定回答优先级
• 建立问题逻辑链条
• 逐个击破复杂问题

5️⃣ 跨领域思考
识别问题涉及的学科领域:
经济/生物/社会/文化/政治
伦理/心理/宗教/历史等
避免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实践心法
• 承认所有思维都存在局限
• 用问题驱动深度思考
• 建立问题优先次序表
• 培养跨学科思维习惯
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作为父母,永远要记得:站在孩子的一边,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其实你也没有多优秀,也不一定能够教会孩子太多,但是你有无穷尽的爱,这足以支持孩子一生前行。
站在问题一边的家长会将孩子与问题混为一谈,指责孩子,比如说孩子数学考了50分,家长指责孩子笨。
站在孩子一边的家长,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同样的问题,家长会和孩子一起分析50分的原因,是因为知识点理解的不够透彻,还是孩子考试当天状态不好。
好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礼物。
太阳能维修,月亮可更换,星星不闪包退换。
为什么说 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相传在天启二年,当时桂林的皇亲宗室非常骄横,常常当街纵犬行凶,以此为乐,有一次,皇亲的奴才们又在街上纵犬逐人为乐。有一秀才奔跑不及,扑倒在地,眼看就要命丧犬口的时候,路边一屠夫纵身上前,一刀砍死凶犬,救下秀才。

奴才们大怒,把屠夫与秀才一起绑去送官,要求惩治杀犬之罪。

当时广西右参议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他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又哪里会给皇室宗亲面子,直接判了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赔偿给秀才医药费。

皇亲不服,又奈何不得曹学佺,便暗中收买秀才,令其改口翻供。再次审理的时候,秀才果然改口说自己只是在与群犬嬉戏,并无危险,而屠夫不由分说便杀了斗犬,分明是恶意生事,藐视宗亲。

曹学佺一听拍案而起,大怒道:“人证物证俱在,你还要颠倒是非黑白。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致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简直天理不容!”说完便令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认是皇亲用重金利诱他做假口供。

曹学佺十分愤懑,觉得读书人应当明事理,有正气,结果反不如一个大字不识的屠夫仗义,于是在案卷上愤而写下“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句。
冯学荣:关东军是怎样来到东北的?

不弄清楚关东军的来历,看中日交恶史,始终是糊涂的。

这件事,要从1900年闹义和团运动说起。

1900年,中国北方闹起了一股暴力排外的运动,史称“义和团运动”,这个运动是好是坏,在此暂不评论。需要指出的是:在义和团运动中,驻黑龙江清军对俄军态度强硬,俄军 以“保护中东铁路”为由,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注意:是俄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全境”。从1900年至1905年,持续占领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军,持续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五年”之久。

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注意:是“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后。这一点,和青年朋友的历史认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实。不但这一点是事实,而且清军还派兵支援日军、共同抗击俄军。

闻所未闻吧?这些,都是事实。

经过一年半的战斗,在战死十万名日本兵之后,日本打胜了俄国。

日本军队将俄国军队从中国东北驱赶出去之后,日本将东北99%的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注意:在这里,日本将它所收复的99%的东北土地,归还了大清国。这个历史事实,与许多青年的认知相悖,但是,它是事实,铁的事实。

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是活雷锋吗?

日本当然不是活雷锋。俄军败退之后,1905年,日本约了清政府,在北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清、日两国签订了一份《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在这个附约里面,清政府割让给了日本以下几项主要的主权,以作为日本从东北撤军的条件,在日本方面,则视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报酬:

1、割让旅顺、大连两处租借地;
2、割让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沿线的林产、矿产;
3、允许日本在南满铁路两侧驻军。

依据这个条约,日本开始派人接管南满铁路、移民旅顺、大连,并且派了一支部队、进驻南满铁路两侧,这支部队,就叫做“关东军”,驻扎的依据是《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理由是“保护日侨”。

换言之,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在中国东北,驻扎了二十六年,而且在这二十六年当中,关东军无论与张家父子,还是与东北的中国居民,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安无事。这个事实,也与我们青年的历史认知相悖,可是,它又是事实。

1904年,日本在征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后,出兵到东北,发动了“日俄战争”。注意:是“征得清政府同意”之后。这一点,和青年朋友的历史认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实。不但这一点是事实,而且清军还派兵支援日军、共同抗击俄军。

闻所未闻吧?这些,都是事实。

经过一年半的战斗,在战死十万名日本兵之后,日本打胜了俄国。

日本军队将俄国军队从中国东北驱赶出去之后,日本将东北99%的土地,归还给了大清国。注意:在这里,日本将它所收复的99%的东北土地,归还了大清国。这个历史事实,与许多青年的认知相悖,但是,它是事实,铁的事实。

日本为什么要这样做?日本是活雷锋吗?

日本当然不是活雷锋。俄军败退之后,1905年,日本约了清政府,在北京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谈判之后,清、日两国签订了一份《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在这个附约里面,清政府割让给了日本以下几项主要的主权,以作为日本从东北撤军的条件,在日本方面,则视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报酬:

1、割让旅顺、大连两处租借地;
2、割让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沿线的林产、矿产;
3、允许日本在南满铁路两侧驻军。
依据这个条约,日本开始派人接管南满铁路、移民旅顺、大连,并且派了一支部队、进驻南满铁路两侧,这支部队,就叫做“关东军”,驻扎的依据是《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理由是“保护日侨”。
换言之,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已经在中国东北,驻扎了二十六年,而且在这二十六年当中,关东军无论与张家父子,还是与东北的中国居民,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安无事。这个事实,也与我们青年的历史认知相悖,可是,它又是事实。

这就是旅顺、大连、南满铁路、林矿产主权流失的简要经过,以及“关东军”的来历。

事后,绝大多数中国人责备清政府“卖国”。但是事实上,当年在东北全境被俄国侵占的情况下,清政府只有以下的几项选择:

选项一、任由俄国侵占,奋发图强,期望有朝一日,与俄国决战,收复东北。(评:这个选项并非不可行,但是遥遥无期)

选项二、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但是,不给日本报酬。(评:日本打仗死了十万条人命,奢望它不要报酬,是不现实的)

选项三、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但是事后不与日本交涉,任由日本替代俄国、侵占东北全境。(评:这个选项没有意义,只是换了一个侵略者)

选项四、同意日本军队驱赶俄军,事后收复东北全境,然后割让小部分土地和主权,作为给日本的报酬。(评:这就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冷静思考之下,我们可以发现:事实上,已经发生的历史,是清政府在当年所能选择的最佳方案、也是在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的历史条件下、符合当时大清国国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其他三个选择,都比这个选择更坏。

这就是为什么清政府甘愿签署《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以及附约、向日本割让小部分主权的原因。因为,当时只能这样办,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中、日两国在20世纪的大打出手,归根结底,就是根源于这个条约、根源于日本依据这个条约,向旅顺、大连、南满铁路两侧移民、并开始“经营满洲”。而日本这个“经营满洲”的殖民行为,与中国后来突然兴起的民族主义,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浩如烟海的史料显示:国民政府从发动北伐开始,就喊出了“收回东北一切主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的民族主义激进口号,尤其是强行收回汉口英租界的成功,使国民政府斗志变得更加昂扬,在冒进的路上一路狂奔。不料,在东北,国民政府碰到了日本这只硬钉子,结果,出事了。

国民政府认为那些都是不平等条约,必须要废除。而日本则拿二十六年前的日俄战争说事,它指责中方忘恩负义、不守信用。中、日两国交恶的历史,就从这场“鸡同鸭讲”的争辩中,步步激化。

国民政府“铁腕救国”,在民族道义上,对不对?当然对。但是,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这样做,是否符合国家的“利益最大化”。则未必。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写史的态度,是“只讲事实,不讲道理”。谁对谁错。读者可以自己去评判。我只负责还原事实。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主要历史背景和缘由。
在聊天中最掉价七种表现:第一,过度自我暴露。在不熟悉的关系中倾诉负面经历,会让人觉得你是潜在的麻烦源,削弱信任与吸引力。第二,抢话与打断。只关注自己、忽视倾听,会让人感到被忽略与不被尊重,难以建立深度连接。第三,频繁抱怨与负能量输出。负面情绪具有传染性,长期输出会让他人本能疏远你。第四,过度谦虚与自我贬低。表面谦虚,实则在否定自我价值,让他人降低对你的评价。第五,炫耀式表达。刻意展示成就只会显得不自信,真正有价值的人无需证明自己。第六,敷衍回应。冷淡、简短的回复会让对话失去温度,传递出不尊重与不在意。第七,过度探问隐私。越界式提问让人产生防备心理,破坏信任与边界感。高质量的聊天,不在于你说得多,而在于让对方感受到尊重、舒适和被理解。学会倾听、共情与高质量提问,比展示与说教更能提升你的社交价值。每一次开口,都是在为自己的形象与人脉定价——要么增值,要么贬值。
人一旦不联系,就什么都不是了。成年人的关系,说到底是一种合作与交换。我们交换时间、交换情绪、交换价值。人们一旦停止了交换,关系也就淡了。听起来很冷,但这是现实。不要高估你在别人心中的位置,也不要把别人在你心中的位置挂起。人都是会变的,现在重要不代表永远重要。
哈哈哈哈,这就戳中我的专业了哈

我来分享一下,什么样的创业公司才是靠谱的?

1. 技术面试:不是上来就让你做题的,那种上来就让你填卷子的,都是迂腐的公司。而是直接约电话面试,面试官主要考查你的简历真实性、知识基础和思维应变能力

2. 有礼貌的:包括面试官和HR全称都很礼貌,那种傲慢的公司就别去了,上班是双向选择而不是卖身。如果面试都觉得不适,就不要去上班受气了。要不就是PUA公司,要不就是气场不合。如果HR懂技术最好,这样就不会怀才不遇啦

3. 感受氛围:好的创业公司,你会发现他们公司非常忙,每个人的眼神都很专注,时不时的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怎么说呢,如果一个创业公司的学术氛围越像学校那样轻松专注,那就是一个好的技术公司。反之,如果团队氛围摸鱼严重,进去都是钩心斗角

最后,我们公司就是这种靠谱的技术公司:
1. 全栈能力:从硬件、编译器、操作系统、应用到AI,除了芯片不造,我们其他东西都原创

2. 谦虚的大佬:每个同事都是好汉,以一当十的好汉,来这里混几年学到的东西当别的公司学十年

3. 我们AI团队在大力招募Golang和Vue程序员,如果你常年真机用Linux,面试通过的概率会非常非常大

感兴趣的大佬,可以发我私人邮箱 [email protected] 感谢大佬们!
自信的本质其实是行动,是那种愿意去尝试的勇气,你只需要明白,当你尝试时,天不会塌下来,你只会收获新经验,而每当我们学到新东西,内心的不安就会减少一分,下次尝试就会变得更容易。
一封来自亚马逊的律师函,让硅谷的空气陡然紧张。

信的收件人,是硅谷著名的 AI 搜索公司: Perplexity

该事件,标志着AI 正在开始挑战传统商业巨头和商业规则...

起因是:他们的的核心产品,Comet AI浏览器助手,一款能替用户上网、搜索、购物、阅读乃至思考的 AI 助手。

Perplexity 的 Comet 可以自动帮用户:

登录 Amazon;
比较商品;
按照真实需求而非广告推荐购买商品。

用户只需一句话:“帮我在亚马逊上买一台 13 寸 MacBook Air。”
Comet 就能登录用户的 Amazon 账户,搜索、比较、下单,整个过程用户无需进行任何操作。

对用户来说,这是未来的样子:AI 终于成了真正的“数字劳动力”。

但在亚马逊眼里,这不是创新,而是威胁。

这意味着:

用户更少点击广告;
亚马逊失去了“引导消费”的权力;
平台收入可能被大幅削弱。
于是,一纸律师函送达。
Perplexity 被要求:

禁止其 AI 助手在 Amazon 平台上执行任何用户操作。

亚马逊认为:Perplexity 的Comet AI助手 “伪装成人类用户” 执行浏览与下单,干扰个性化购物体验. 影响平台安全与数据保护,涉嫌违反 CFAA(计算机欺诈与滥用法)与亚马逊的服务条款。

要求法院禁止 Comet 在亚马逊站内以当前方式运行。

这是亚马逊首次,也是传统行业巨头首次,对一家新型 AI 公司动用法律手段。

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保护平台安全与用户隐私”;
但在 Perplexity 看来,这更像是一场赤裸裸的封杀。
Perplexity 在其博客上回击称:

“霸凌不是创新(Bullying is Not Innovation)。”

这场冲突,不仅是两家公司的对峙,
更是一场关于 AI 权力归属 的大辩论。

AI 从“工具”变成“劳动力”

这场冲突并非偶然,而是所有技术革命都会经历的“权力再分配”过程。

🔹 第一次,是互联网让信息从媒体手中流向大众;
🔹 第二次,是移动互联网让流量从 PC 网站流向 App;
🔹 而现在,AI 正让“控制权”从平台流向用户本身。过去半个世纪,软件是工具。

我们用 Excel 记账,用 Photoshop 修图,用浏览器访问网页。工具不具自主性:它等待人类输入指令。

但到了今天,AI 的角色变了。现在的 AI,可以理解上下文、预测需求、执行任务。

它不再只是“听命的程序”,而是能主动替你行动的代理人(Agent)。

Perplexity 的 Comet 正是这种新物种:

它是“数字助理”,更准确地说,是用户的“数字分身”。

而这,触碰到了传统互联网的根本逻辑。因为在“平台经济”中,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停留、搜索、购买,

都是平台的利润来源。

它们通过广告推荐、竞价排序、算法引导,
在无形中操控着人类注意力与决策路径。但现在,Comet 让用户绕过了这一切。

AI 帮你决策、帮你比价,不看广告、不点推荐。
它代表的是——用户的意志,而不是平台的算法。这意味着:

用户不再被算法操控;
广告无法再“精准投喂”;
企业与用户的关系从“被动展示”变成“主动请求”。

对于依靠“控制注意力、卖流量、导广告”的商业模式来说,
AI 是一个结构性威胁。这让巨头们害怕。

因为一旦用户拥有自己的 AI,
平台的控制力就开始崩塌。

“亚马逊们”的焦虑:失控的流量

亚马逊的商业模式,其实是一种极其精密的“注意力机器”。

用户以为自己在搜索商品,
但实际上,看到的页面已被无数商业算法精确排序。
推荐栏不是为你设计的,而是为广告主设计的。

“Sponsored” 标签后面,藏着亿级广告预算。

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CEO Andy Jassy 甚至直接表示:

“我们看到广告投入回报率非常高,这成为公司重要增长引擎。”

换句话说,亚马逊早已不仅是电商平台,
而是一台巨大的广告分发系统。

但当 Comet 介入其中,用户可能只说一句:

“帮我找性价比最高的蓝牙耳机。”

AI 会直接跳过广告结果,找到真正符合需求的选项。
用户得到最优解,亚马逊失去广告点击。
在平台经济的账本里,这就是对利润的直接威胁。

亚马逊的做法不是个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几乎所有行业巨头在面对颠覆性技术时,都做出过类似选择:

 技术与权力的拉锯:AI 到底该为谁工作?

这场冲突的核心问题,其实不是“能不能访问网站”
而是一个更深层的命题:

AI 到底该为谁工作?

是为平台?
为开发者?
还是——为用户?

Perplexity 在回应中提出了三个原则,被认为是“用户代理宣言”:

Private(隐私):AI 助手等同于用户自己
拥有与人类同样的访问权,不应被歧视。

Personal(个性化):AI 为用户而非企业工作
它的利益与用户一致,而非被算法收买。

Powerful(强大):AI 应该拥有完整执行力
不应因触动既得利益而被削弱能力。

这三条,几乎直击平台的命门。

因为它们意味着一个颠覆性未来:
用户不再依赖平台,而是携带自己的 AI 在互联网上“自主行动”。

这让平台从“主导者”变成“被访问对象”,
让广告模式、推荐算法、用户画像——全部失效。

AI 不仅在解放人类劳动力,
它也在重新定义权力结构。

所以未来有三个关键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1、用户是否拥有选择自己 AI 助手的权利?

如果 AI 能代表我购物、沟通、学习,那么它本质上是我“数字身份的一部分”。
任何平台无权阻止我“带着自己的 AI”去使用服务。

2、平台是否有权区分“人类用户”和“AI 代理”?

当 AI 助手完全在用户授权下行动,它就应享有与人类同等的访问权。
否则,这将成为“技术歧视”。

3、监管应如何平衡创新与公平?
监管者应防止 AI 滥用、侵犯隐私;但也应保护创新者免受垄断打压。

AI 创新不是“流量威胁”,而是“公共利益的进步”。

这可能需要一场新的伦理与制度变革,虽然说这些可能还很遥远

但亚马逊的律师函,拉开了AI商业变革和社会新伦理的序幕...

亚马逊当年挑战了沃尔玛,如今却成了新的沃尔玛。

历史的讽刺在于:

每一个推动自由的创新者,最终都可能变成新的守门人。

AI 革命正重新打开那扇门。

它让个体重新拥有力量,让技术回到“为人服务”的初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