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持自我肯定,我们至少需要从一个人身上获得亲近的、鲜活的、可见可感的、近在咫尺的爱。

——茨维格《人类星光闪耀时》
拖延的本质是对责任的回避和对舒适区的依赖。在心理学里面,这是一种以推迟行动来规避潜在压力和挑战的行为模式。这类型的人,他们的父母通常过度的包办,代替让他们失去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的机会,或者是家庭成员之间经常的争吵和不稳定的家庭氛围,让他们在面对任务时充满焦虑,下意识选择拖延。所以他们总是习惯性的把任务往后推,等到时间紧迫才仓促应对,不断的陷入拖延的恶性循环。
我觉得,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应该是中间偏右的社会状态,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是自由优先,保证机会平等,而非结果平等。经济自由、市场主导、适度监管。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但不追求平均主义,让个体仍有动力竞争。通过公平的教育和公平的法律,让每个人有相对公平的起点,但结果取决于努力和能力。
与糟糕的人结婚,你会负责他的愚昧、负债、灾难,以及他的一切错误的思想,还有他家庭的愚昧、懒惰,你都要负责,用什么负责呢?用你的生命、财富、事业,以及前途的代价负责。

——毛姆
很多年来,他们什么都没有学会,永远年轻,永远愤怒,永远热泪盈眶我曾经有段时间经常对简体中文媒体人,做出同志式的批评和帮助,但是都不领情。他们一辈子只会一件事情:用符号理解一切,意识形态入脑入魂,无可救药。相信全世界自己正确,别人都是错误的。他们评论中国和评论美国,尤其是评论政治人物,是真正的猪笑虎
他們寫了這麼多,自己有哪怕是一點點的實質行動嘛?有的只是,擔憂,譴責,呼籲⋯⋯說到底就是四個字,錢不能停。
你为什么要难过?今天的你比未来任何一天都年轻。你既没用杠杆,也不背负债务,只消费得起的东西。你的老板看起来不像坏人,你的大病医保能让家人放心,不担心拖累任何人。你相信付出有回报,因此这些年一直在踏实进步。你只是前阵子偶然看到有人三天暴富,一时间道心难免动摇。但想想看,你本来就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只是这条路暂时没有人声鼎沸。
你的直觉就是你的保护神。
有些事不用试探,感觉不对劲就是不对劲,直觉是前兆,细节就是答案。
爱评价他人的本质是内心的无力感和对自我控制的焦虑。在心理学里面,这是一种通过对外界的指责、挑剔来弥补自身不足的错误行为模式。他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因为自身对自我控制力的缺乏和焦虑,所以试图通过指责、挑剔他人,让自己感觉拥有权威和控制他人的能力,以此来缓解内心的无力感。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第一,设立语言和行为边界,不随意评价他人,同时也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评价。第二个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正视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度焦虑。
一个人天赋的起点,可能是另一个人天赋的上限,在天赋之内的努力才有价值。
所以,认识自我,独立思考,学会选择,找到属于自己的热爱和天赋所在,才有可能让“努力”的价值最大化。
很多人高估了吃苦的作用,认为自己努力的程度尚不足以拼天赋,其实正相反,是天赋的程度不足以拼努力。
不要同情任何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因为同情谁,你的潜意识就会自动背负谁的命运。
不要背负任何人的命运,先肩负自己的使命,羽翼丰满、有余力再帮助其他人。
未来没有稳定的工作,在现在这个就业环境下,我认为只有稳定的能力,所有的工作背后都取决于你得有一个稳定的能力,我们应该做到的是铁打的能力,流水的公司,未来一定是需要我们手里面不止一个技能的时代,我们要拥有,无论哪一天,我自己拎出去就是一支队伍,很多人他都想要去求稳,他想要拥有一个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可是这个社会他已经不允许那么多人稳定了,我们这一代人可能会不停的去换工作,不停的去学习,去变强大,才有可能把自己养好。我再跟大家讲啊,前期我们开始去打拼,去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存钱,你要去积累本金,这样的话,哪怕有一天你失业了,你也不会觉得很慌,你会留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所以一定要有本金意识。
爱一个人的第一反应是自卑,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害怕自己的缺点被看见。但爱情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让人在自卑中找到成长的力量。当你鼓起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当你学会在爱中坦诚自己的弱点,你会发现,真正的爱从来不是完美无瑕,而是包容与接纳。
出门在外,别相信聊得来,处的好吃吃喝喝就是朋友,你始终要明确一点,只要你们没有共同的利益,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立场,更不可能有共同的敌人,所以真正遇到事,利益共同体才是最牢固的盟友,其他的都是其他。
与人建立关系的正确顺序:
先展示实力,再展示原则,最后传递友好。
 
这三步一步都不能错,错了就比较麻烦了。
你要时刻提醒自己,没有人会为你主持公道,大家只会为利益站队。你在高处时,向下看都是笑脸,他们赞美你,讨好你,每个人都充满善意。你在低谷时,抬起头都是屁股,他们肆无忌惮的对你拉屎放屁,没有人会顾及你的感受。在现实中,陌生人欺负你的概率很小,你绝大多数的屈辱都来自熟人的圈子,任何对熟人圈子抱有幻想的人都是小可爱。
你越是将安全感寄托在外物上,比如关系、物质或者成就,越会发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你的焦虑的根源。因为这些外物本身就是短暂多变的,时间、环境或者人的改变都可能使这些外物消失。于是你就会陷入不断的追逐和维护等。想抓住这份短暂的满足感。但是抓的越紧,危机感就越重,患得患失的焦虑感也会不断的增加。外在的拥有确实会带来一时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很快就会被新的需求替代。我们就会一直处在向外求,然后得到,然后失去的这一个循环当中。

持续的追求更高的成就,更好的关系或者更多的物质,一次次重复进入这个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失去了内心的平静,得失,心就会变得越来越重,你只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陷入不同的形式、不同阶段的痛苦。万物本身就是对内心状态的映照,你越是回归自我,心态越是安然,世界越会以和谐的状态回馈给你,因为内在的风景吸引着外在的风声。当你不再依赖于任何外物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份不以拥有为条件的安宁,这才是真正的自在,真正的圆满。
男人修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女性特质,温柔、谦和、沉静。女人修到一定程度,会呈现男性特质,杀伐果断、清晰、坚毅。人修至高级状态,雌雄同体,阴阳平衡,仔细观察一些人,都是具备这种中性格特质。
父母向孩子诉苦的本质是焦虑性转移,在心理学里,这属于关系倒置的表现。他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因为父母自身缺乏情绪调节能力,同时又渴望在家庭关系当中获得掌控感,并且清楚孩子认知尚低,相对容易被影响。所以他们站在亲情的制高点,不断侵占孩子的边界和个人空间,让孩子符合自己的想法和期望,成为没有自我意识的工具人,最终导致孩子被迫在精神上成为父母的父母,承受着超出年龄的心理压力。那应该怎么应对呢?第一,明确自己的边界,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让他们知道这样的诉苦给自己带来了困扰。第二,学会情绪隔离,不被父母的负面情绪过度影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