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主线任务,真的就是照顾好自己,担起能够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其他人的感受不是我应该承受的责任,同样,我的感受也不是别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每一个人大部分的烦恼,99%都是来自于人际关系。你像我就是一个特别容易内耗的人,以前我总是会因为别人的某些闪光点而变得自卑,那当别人侵犯到我的利益的时候,我就会想,他那么厉害,我有什么资格跟他理论啊?总是觉得只有自己变得也同样厉害,才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权利。但是当我经历过几次心理危机之后,我才明白,即使我一无所有,我还是可以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大方的去指出对方的逻辑的漏洞。一旦触碰到了我的主体性跟我的利益,你的闪光点跟我没有关系,我也不在乎去神话任何人,除了你自己之外,别人都是不能相信的。同样,除了你自己之外,别人也不会在意你,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伴侣,最在意你的人只能是自己。所以说,在任何关系当中,让自己舒服才是最重要。如果说某一段关系让你不快乐了,你就应该果断的放弃。如果你能够放下对别人的期待跟在意,也许会减少很多受伤的几率,多去试着享受一下独处,去减少承担别人对你有期待的那种责任。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你不再追求空泛的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性情。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
过度考虑自己以外的人,会被会吸走能量,总是感觉委屈。如果说你对父母,对领导,对其他人多出了一分一秒去想说我怎么得到的是不公平的待遇呢?他们本来应该怎么对我,却没有。你觉得无比的生气跟委屈,是因为你把他们置予了高位,矮化了自己。这件事情的底层逻辑就是我必须要让别人赐给我所谓的公正、爱跟资源,我才会觉得说被好好对待了。因为有主体性思维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我不会去过度考虑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对我,我更加不会去一遍遍的去回味,觉得委屈不会的,而是在当下看一看自己能做什么,是最大化有利于自己的,捍卫自己只考虑是我自己想要什么,我可以做什么,这个是主体性。当你有了主体性思维的时候,你就有了脑子,你会去思考所有能够为我所用的机会、资源跟方法,你就会有能量,因为捍卫自己的主体性本身,就能够一次一次去反哺给自己一些正向的能量,即使这个结果是不遂我愿的,但这个出发点它的力量是无穷无穷的,所以说你的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你放在自己身上,他就滋养自己,如果你放在别人身上,你就会丢失能量。注意啊,你注意谁,你就在给谁能量,特别是遇到NPD这种思维简直就像是开了一个输油管一样,去输送给他源源不断的能量。我们都知道说对自己要肩负起责任,一说到对自己的责任,很多人就以为是啊,我要学习,我要竞争,我要工作。其实对自己肩负起责任,是指你要拥有能够让自己幸福起来的能力,你要拥有能够让自己开心起来的能力,不会好好爱自己,这个口子是从你童年时候就开的,所以我们需要用成年以后的意识把他堵上,就算你偶尔还是控制不住的,会自怨自艾,但是保持觉知会把你瞬间拉回来。不关注不分析别人,他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呀,这样的思维你一旦觉察到就马上把他掐死,不分析别人,只是想他这么对我,我的感受是什么?在现有的条件下,我应该怎么让自己有更好的机会,做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动作?你的注意力在哪里,你的能量就在哪里,如果你在自己身上,你就会长脑子,你就自然而然会做很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去滋养自己。而我们在生活当中遇到那些人,他是你的劫,但是也是你的机会,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会把注意力给到别人的时候,再拉回来,活一天就要养自己一天。
一定要去跟那些社会化程度很高的人多来往。社会化程度高的人,他们往往考虑的更周全,他们接触的人多,处理过各种各样的情况,跟人打交道也更有经验。我看到有人说不要去跟圆滑的人交往,其实是因为我们把圆滑跟坏画上了等号。但是圆滑在我看来他并不是贬义词,圆滑的人有善良的也有坏的。其实这里的人我可以用另外一个词去代替,叫做社会化完成度高。我自己是特别喜欢跟那些社会化程度高的人去打交道的。因为高社会化的人,他即使这个人坏,也会因为自己聪明而不去坏事儿。可是蠢人他即使是善良的,也可能因为自己考虑不周而去坏事。所以说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觉得他挺圆滑的,他做事情非常的有目的性,我们也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的东西。但是蠢人大概率给你带来都是麻烦。我观察过我自己从学校出来以后,屡次吃亏上当踩坑的那些经验,十次有九次都是因为我栽在了直线思维上。反之我记得我在第一份工作当中,有一个男同事,他就特别圆滑,领导说的对还是不对,他都不吱声,就默默的听着。等在执行的时候真的遇到问题,拿着实际的问题,带着电脑就去找领导问,说那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然后他还会回来把这些指令同步给我们这些人,跟什么样的人去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时候应该一口就答应下来,什么时候犹豫去说,您稍等一下,我帮您问一下。他打点的明明白白的。所以高段位的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种风险的管控。我不是说老实人就不好,如果我们把老实一分为二的去拆开看的话,我们是非常喜欢老实人身上的淳朴,做事情踏实的这一面的。可是不够灵活较真,压不住场子,在重要的时刻是真的很要命。当然也有朋友问说,那你万一遇到笑面虎怎么办呀?我的经验哈,社会化程度高的人群里面,伪君子不少,但是真高手也不少。翡翠市场里面AB货是摆在一起卖的,关键看你是有没有识货的能力。这些社会化完成度高的人,你会发现他们竞争起码是在明面上的。怕就怕如果你碰上的是社会化程度看似很高,其实特别低的,你按照套路去出牌,对方直接掀桌子。所以说我们的社会它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跟高手过招,我们可能会输,但是你不会白输。在复杂的环境当中,吃过亏的人,他至少能够摸清楚这个社会的规律。但是如果你一直都是在简单的环境里面去打转的话,当有一天遇到突发的状况,你连该找谁帮忙,该从哪儿下手,你都摸不着门道。
人最傻的行为是炫耀,人最愚蠢的行为是话多,人最糟的习惯是冲动,人最浅的见识是自负,人最崇高的境界是沉默,人最妙的智慧是低调,人最好的修养是厚重,人最深的内涵是谦逊,人能看到别人的错误是清,人能看到自己的错误是醒,人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坦,人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是诚,人能发现自己的优点是聪,人能发现别人的优点是明,人能学习别人的优点是智,人能利用别人的优点是慧。
多大?哪里毕业的?学什么的?什么工作?有过哪些成绩?实际从头到尾完成了哪些事情?去过哪些地方?最近看了什么书?
——快速了解评估陌生人的问题列表。
人的思维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出身,年幼时受的教育以及当前自身的利益角色。我从小到大受的教育是一直要我学先进,立志做个有用的人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我对人生楷模、人生目标,甚至是人生意义的思考都是非常早的。初中开始,我就设想过自己做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之类的。读人物传记,想自己最想成为谁。然后又开始很喜欢看一些哲学书,思考诸如"我思故我在"之类的问题。总之,感觉从我识字开始,好像我就是在不停地给自己设立目标,然后找优化路径去实现这个目标以及我理解的人生大目标。直到很久以后,我已经创业几年了以后,我才开始意识到目标达成和幸福必是同一件事。我对幸福的思考、理解和探索是非常晚的。其实幸福的三个核心:用理性面对常识并指导行动。将对完美自我的执念转化为对外部事物的兴趣。学会放弃无法改变的事物。这些观念是幸福的基础,而“勇气”是践行这些原则的关键。
从泥沼中爬出来的孩子,很可能就是不擅长处理人情世故。你可能不够灵活,不懂应变,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既维护好自己,又维系好关系,因为你在这方面是完全没有经验的。对此你需要坚定两个信念:一是关系很重要,但自我大于关系。与其去劳神费力琢磨那些弯弯绕绕,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死磕,不如集中心力磨练技能,做好事情,这才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二是如果不是被内在的恐惧羞耻愧疚所拖累,人本身的学习能力和修复能力都是很强大的,慢慢清理那些内在的障碍,人生那么长,总有时间让你成长。
小时候打压你,长大后叫你自信一点。小时候什么都没教你,长大后怪你什么都不懂。小时候让你听话,长大后要你有主见,这是利己还是利他?小时候听话,就是要接受他们的控制,不要给他们惹麻烦。长大后要有主见,就是不麻烦他们,而且能带他们过上好日子。丑小鸭变不成白天鹅,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想要下一代过得好,想要把自己过好,基因优势、人脉资源、经济宽裕,三个之中起码要占一个。
以前我以为在海外生活的人会思想比较西化,喜欢开放和自由。
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去海外是为了复辟大清国,他们在海外不是定居甚至旅居,而是流亡。
能走多远最终由性格决定,而非才华。

——余华
永远语言上利他,行为上利己。永远表面上谦逊,行动上果敢。永远对外界低调,对内里奋发。永远言语上赞美,决策上自主。永远态度上温和,原则上坚定。永远表面上随和,日标上明确。永远言辞上退让,时机上把握。永远对外界示弱,关键时发力。永远说话上委婉,做事上高效。永远神态上淡定,筹谋上精细。
别害怕重新开始,这不是从零开始,而是站在过去的所有经验之上出发。
我喜欢一个说法,叫固执的无兴趣。要培养一种固执的无兴趣,你必须把自己局限在特定的知识领域。你不可能对事事都求知若渴,必须强迫自己不要样样都学,否则你什么也学不到。

——翁贝托·埃科
我对孩子的教育,其实本质上是希望他们早一点理解真实的世界运行方式。

我们这代人,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父母,往往没有真正接受过什么家庭教育。所谓的教育,就是让你读书、考第一,考不好就打骂、羞辱。这种教育模式和真实社会脱节严重,培养出一批“做题家”,看似高分,却缺乏基本的社会认知和结构理解,悟性被应试框架消磨殆尽。很多人直到中年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被困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系统里——那时为时已晚。

昨天儿子在游乐场玩赌博机,五分钟之内疯狂刷完了卡。我没有急着制止,而是准备告诉他人生的一课:

“你以为再投一枚币就能爆机,对吧?可你永远差的就是最后一枚。”

这是我能在他童年最早期传授的资本市场法则。这个世界有无数系统,专门设计来让你相信“再坚持一下就能赢”,但事实上,它们靠的正是你“再坚持一下”的幻觉赚钱。

这不是关于金钱的教训,而是关于欲望结构、博弈机制与现实世界诱导机制的一课。孩子要学的不是如何赢,而是如何看清机制背后的诱导逻辑。这一点,我们当年没学会,也没人教。
富人有大量的房产、生产资料、生意,可以让子女接手。
任何事业,进取是很难的;守住,中人之资就可以做到,不至于没饭吃。他们的财富,可以足以撑到下一代的牛人出现。

中产的焦虑,就在于代际滑落这个难题。所以,中产都想挤进富人的行列。
一个小老板哪怕是做猪脚饭的,虽然忙、事多,但生计、手艺可传承给子女。也许看着没中产光鲜,但有个保底,不至于子女没饭吃。
传承这个事是个下限、保底。他的子女不是说非要做这个,而是实在没别的做了,做这个也有饭吃,不至于沦为城市贫民。
小老板尽管不是富人,但有富人潜质,和中产完全不同。
中产和富人最核心的区别是继承权。
中产,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医生、律师、教师、公职人员、大厂工程师等。但你们的职位可以继承吗?不能。 你那么努力,付出了那么多代价,这样的生活只能过一代。可能在你年纪大一些,生活就不行了。
这是中产不能容忍的。所以,中产是鸡娃最狠的,但是这未必有效果。
所有行动有风险,因此,谨慎行事不应该表现在避免危险上(这是不可能的),而应该表现在计算风险并采取果断的行动上。
可以因为雄心而犯错误,但不要犯懒惰的错误。培养大胆做事的力量,而不是受苦的能力。

——马基雅维利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