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读克里斯托夫的《亲密关系》,解答了很久以来一直没有弄明白的疑惑。他说,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是归属感,一个是自己的重要性。他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咨询师经验,关于投射,给出了非常令人信服的解释。这正是我一直想弄懂却没有找到答案的点。

他说人与人相处就像照镜子一样,你对TA笑,TA 也会对你笑,反之亦然。你喜欢跟这个人相处,可能是Ta 身上的某些让你舒服的特质,正好你也有,你们在一起时会彼此照亮。

当然,你若不喜欢一个人,或者对Ta 身上的某些特质很介意,那是因为Ta的这个特质你也有,只是你把它可以隐藏起来了。而这个特质曾让你受伤,虽然后来被你隐藏起来了,但当别人在你面前展现出这种特质时,你在内化了别人对你此种特质的讨厌(鄙视)后,也会以同样的或类似的态度来对待Ta。深以为然。

记得有一次坐高铁,我在餐车点餐。中途上来一个女的坐我对面,旁若无人的打视频电话,还放的外音。她倒是不介意周围其他人会不会听到,但我却很介意被打扰。我坐在对面一直盯着她,希望她能get 到我的介意,但她却根本不接收。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她在视频电话的同时还点了一份盒饭,吃饭还BiaJi 嘴,一口接一口的~~~😂其实我若介意,直接说就好了。但我没好意思开口,偷拍了个5秒钟的视频,发在朋友圈里抱怨。确实有不少朋友跟我共鸣,说最讨厌吃饭的时候旁边有人BiaJi 嘴,但也有人提醒我偷拍别人不好。发出十分钟后,我的情绪宣泄了,朋友圈也删除了。

但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我介意的通话外放和吃饭BiaJi 嘴,也是我以前会做的。大学时,我特别喜欢音乐外放,总觉得我喜欢的别人也都喜欢,不如分享给所有人,完全不会考虑别人是否介意。通话也是,经常在室友在宿舍时打电话,根本意识不到别人会介意。直到有一次,我打扰了一个正在连夜突击论文的室友,她才明确表达了对我的抱怨,此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打电话尽量不打扰别人。

吃饭BiaJi 嘴也是,我们那人好像吃饭时都会BiaJi 几下嘴,我根本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直到高中住校,过上了集体生活,某天在食堂吃饭的时候被同学嘲笑了,我才非常有意识的改掉了这个习惯。你知道,青春期被别人嘲笑是件很受伤的事儿,能记一辈子。虽然现在已经有点想不起来了,但那种被人嘲笑的狼狈感觉还是挥之不去。

那些曾经别人介意我的特质,也能让我在别人身上捕捉到,并不自觉的表达介意。也就是说,当你没有意识到的时候,那些特质都不是问题,可当别人指出来后,这个(些)特质变成了你对自己这部分的不接纳。因为你不接纳自己的这些特质,当你在别人身上识别到这些特质时,你也同样会不接纳。

但其实,你拒绝接纳的不是他人,而是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映照出的自己——那个通话外放和吃饭BiaJi 嘴,惹人厌烦的自己。但你可能不理解,就会把这种讨厌的情绪投射给那个照出你不堪特质的人。

这是你讨厌一个人的心理机制,也是讨厌ta 的心理机制。

理解了这些后,我豁然开朗,心里那团乌云一下就消散了~~~

对,善待自己,要从理解自己开始!
应对人生,光善良是不够的。你得有胆量。

——乔治娅·欧姬芙
真理往往穿着简单的外衣,而谎言需要层层伪装。

——查理芒格
这个世界,真正厉害的人不多,大部分都是虚张声势而已。他们有一部分是占着好位置,平台赋予了他们光环:还有一部分,夸夸其谈,用语言去为自己增添光彩。其实,没什么思考,没什么见解,不过是懂得一些投机取巧之道罢了。概括一下:这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你是不是会思考我上述的分析对还是不对,别思考了,没有意义,你就把这段话当成真理就好了。至少,它能让你不太畏惧权威,让你自信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会轻易地去否定自己,妄自菲薄。因为,那些否定你的人,其实也不太行。
教养不是吃饭不洒汤,而是别人洒汤时,不去看他。真正的体谅发生在无人见证时。那些细微的、不为人知的善意,才是人格最真实的刻度。高贵不在于表现,而在于本能的克制。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矛盾源于边界模糊。分清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不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干涉你。简单的关系,带来清晰的自由。
精准的语言水平,代表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所以说,看一个人的说话,就知道他的综合实力,以及他所处的阶层。
被吼大的孩子都有这7个性格缺陷:习惯性撒谎,为躲避责骂,用谎言自保,形成惯性。智力发展受影响,大脑结构受损学习、记忆力下降。自卑/讨好型人格,自我否定,压抑情绪,不敢表达,易讨好他人。没主见、不懂拒绝,长期顺从,对不合理要求也勉强接受,缺乏自我。情绪管理障碍,模仿吼叫模式用发脾气宣泄情绪,破坏人际关系。做事畏首畏尾,优先考虑是否挨骂缺乏自信与行动力。信任感与安全感缺失,怀疑父母的爱亲子关系疏远,内心缺乏依靠。
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
1、安静地等待;
2、好好睡觉;
3、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体魄都用得着;
4、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
5、多读书,看一些传记,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
6、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干完。
不要把你历经挫折得到的教训,随意的去传授给别人,除非他能够给你带来价值,否则他们就会把你当成是冤大头,毫无成本的去获取你的经验,甚至还会对你的经验指指点点,品头论足,妄加评论。当你免费的去传授自己的一些教训的时候,别人是不会记挂你的好的,他们甚至可能会肆意的践踏。所以说,无论多么熟悉的朋友,都要记住,不寻、不告,不求,不应,跟人打交道,始终接受的是互惠互利的准则,我不干涉别人的因果,也不被他人轻易的影响,这个不是自私,这个叫做成熟。
人这一生,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有让自己快乐起来的能力!你唯一能让自己过好这一生的,就是具备调整情绪的能力!这个世界看似纷繁复杂,本质上还是一个人的世界!风来听风,雨来听雨,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你要尽兴!
穷人的家庭不能为自己负责,穷人的家庭都希望别人为自己负责。所以你看有些家庭里面,大家互相在抱怨,互相在指责,指责什么,抱怨什么,指责和抱怨的背后本质就是什么,你要为我负责。穷人家庭的父母让孩子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穷人家庭的老公让妻子为自己的整个生活当中的幸福负责,穷人家庭的妻子让老公为自己一生当中衣食无忧的生活负责。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所以当一个家庭当中有一个人突然觉醒了,说我不再去照顾别人的情绪了,我要把很多精力收回来,我要给自己铺路了,我要把自己先建设起来了,我要让自己有力量了,那这个人就是能斩断这个家庭当中穷人思维,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有价值的人,是可以福泽三代的一个人,如果这个家庭里出现这样一个人了,那这个家庭的命运就变了。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学会了发疯,敢于去释放自己的攻击性,不那么讲究修养以后,那些欺负过你的人,突然就变得老实多了,对你的态度有没有之前那么趾高气昂,原来他们也会怕,原来他们也懂得收敛。
不好惹的人,他本身就在教别人尊重。你要尊重我,你若不尊重我,我真的可以很不好惹的。所以不好惹的人就是在散发这个信息,请以尊重我的方式,跟我相处。而另一种,人格力量弱的人,他浑身散发这个信息,我是可以被欺负。
做不到的事不答应,答应了的事力争做到。因种种原因无法做到的承诺,及时告知他人。
果断拒绝或不予理睬不合理的要求。
靠谱的人,要么拒绝,要么说到做到,不会心不甘情不愿地答应,然后不兑现承诺。
你拒绝别人最多给他人带来面子上的损伤;答应了可能耽误别人的事,会给别人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大部分的穷人是永远翻不了身的,为什么?是有一个他们永远都过不了的一关,就是家庭。你别看那些什么穷人的父母,没什么赚钱的本事,但是他们打压孩子,他们是相当之专业的,孩子只要你敢有想法,马上给你泼一盆冷水,对孩子就是进行一些言语攻击。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普遍都很老实,然后又很自卑,情绪又很易怒,然后非常不稳定,你甚至说错一句话,马上就通爆炸了。如果一个人家庭条件是比较差,而且他还没什么想法,这种人呢,抓紧拉黑吧,因为你跟他接触的话会吃亏。但是呢,如果小的时候家里虽然很穷,但是你的家庭比较正常,没有给你灌输太多的负面情绪。没有太多的负面压力,你的父母其实就是在给你后续的一些东西,他奠定了基础。讲句实话说,这种家庭没有负面情绪的人,就像那种很多底层的人,想要很成功,就是必须要先摆脱父母的控制,否则呢就翻不了身。穷人家长大的孩子,大部分在他进入社会的时候,人格在无形中腿就已经打断了,你只能跪着做了,只是一个,实际上就是苟延残喘,跟普通残疾人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打工混饭吃,其他的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敢去干一干,想一想,做一做。如果说你有事跟你父母一沟通,那这事就黄了。所以说,如果你的父母没有给你施加任何的负面压力,没有问你要这要那,那你就谢天谢地吧啊。
大学不搞政治,那么政治相关的专业,比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等,怎么办?

这里要区分的是“研究政治”和“搞政治”的区别,本质上也就是学术与道德(政治可以被看作是广义的道德)的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学术辩真伪,道德讲善恶!

比如DEI,大学教授当然可以研究DEI,讲授DEI研究课程,但他要做的,是搞清楚并讲清楚“DEI是什么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导致的结果又有哪些?”而外人对他的研究结果的评判标准是看他描述的情况是否真实,逻辑上是否有漏洞。如果教授上课说:“DEI很好,我们大家都应该支持DEI。”这个就跳过了学术边界,变成道德说教了,也就是我们说的:“搞政治”。

真正的学术研究,是禁止做价值审判的,比如跨文化比较,严禁说“这个文化好,那个文化坏”这类说教。

当然人都有立场,都有动机,即使是学术研究不做价值审判,研究者的偏见总会反映在研究结果里。但这个没有关系,因为学术是一个开放的多元批评的平台,他的偏见会在批评中显露出来。但这里的前提条件是这个平台不被政治污染。如果这个平台政治化了,只有“政治正确”的话才许说,那就没办法进行学术批评了。所以大学一定不能有官方政治立场,也不能被政治运动绑架。
为什么不主张吃苦?因为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并不值得追求。如果吃苦就会成功,那么驴将是世界首富。吃得苦中苦,伺候人上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香自,是因为它是梅花,而不是苦寒。有人说,觉得累,就去看看凌晨4点的菜市场和急诊室。我说,你觉得累,就应该去休息,而不是看谁比自己更累。毕竟恶难皆长相,非是登云梯。
中国人喜欢引用名人名言,但是很多名人名言呢,只引用一半儿,引用的人也许就让你知道一半。第一句话,是爱迪生说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天赋。这句话影响特别大,弄得我们以为是只要是努力啊,只要是刻苦,只要是我下功夫,就一定把这个事儿做成。其实呢,爱迪生后边还有一句话,叫做那1%的天赋才是最重要的,那这句话怎么不引用呢?其实是核心说,很多努力在天赋面前真的一文不值。

第二句话,是孔子说的,我们也经常引用引用叫做以德报怨。就你要大度啊,你要这个心地善良。其实这句话是完整的是四句话。一个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就反问了一句,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假如说别人对你好,你对人家好,别人对你不好,你也对人家好,那是不对的。以直报怨是:用公正、合理的方式对待别人的怨恨或恶行,而不是盲目地宽容或报复。

第三句话,叫做百善孝为先,完整的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心,论迹天下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没好人。就是用在好事儿坏事儿上,就是做好事儿啊,不见得有那个实际行动,我们有那颗心就可以了,尤其在孝敬父母这个方问题上。而干干坏事儿这个东西啊,必须落在实际行动上,你必须落在实际行动上,你不能是语言说了就不行了,那就因言论罪呀,对吧?如果语言说的不这个都不能算数的话,那么我活动心眼儿那就更不算了,那还让人活不活了。所以呢,干坏事这个东西,就是只要他没有那个实际行动,你就不能把他怎么样,必须落实在实际行动上。如果是因为活动活动心眼儿就论坏人的话,这世界上就没好人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