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挣脱原生家庭束缚的人,已经不是一般人。他们长期浸泡在变形的爱中,在人格尚未成型的幼年,饱受否定甚至谩骂,认知被扭曲,心灵受内耗,他的思维都处于混乱迷茫的状态,而且没有人指引,他能不断的修复改正,成为更好的人,已经是人中龙风。
当一个男人最无助最难过的时候,会打电话给谁呢?是他的亲人,朋友,还是爱人呢?亲人不理解他,真心的朋友也没有几个。老婆呢,可能就是让他难过的原因...所以以上都不是答案。没有人会在意这个男人的感受。他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他只能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流泪慢慢睡去。然后第二天醒来强颜欢笑,继继续生活。
我告诉大家一个真相,如果你真的没有价值,人是会直接把你抛弃的,而不是贬低你。如果贬低你,那就是他想要通过贬低你,进而低成本的拥有你。你去回想一下,你跟所有的,包括是领导,或者是同事,或者是父母,或者是另一半,当你觉得你被PUA的时候,你就想一想是不是这个场景,是不是这样的一个道理。
毛曾经让汪东兴给他两支手枪
毛泽东生病康复后,曾让汪东兴给他搞两支手枪,一支放在床边,一支放在书房沙发边,说要保卫自己,要自卫。汪东兴向周恩来作了请示。周指示:要照办,但子弹不能给,要加倍小心主席的情绪。
汪东兴差不多一、二星期就要叮嘱我和张玉凤说:“你们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发怒 骂人、摔东西、撕文件,要牢记:一、不能还嘴,二、人不能离开,三、不能劝阻。老人家发一阵、骂一阵、摔一堆,就没事了。”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组提出,让毛泽东能调节一下文化生活,周总理建议由唐闻生、王海蓉和张玉凤作毛泽东工作能接受。后来,从德国、法国、英国进口电影放映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喜欢看爱情片子,看了后也会推荐给身边工作人员观看。
周死后,毛担心死后会发生政变
周总理死后,毛泽东多次问起他(毛泽东)死后,会否发生政变。我和汪东兴都说绝对不会,有毛泽东思想、有毛泽东路线。毛泽东语气很肯定说“会,你们也要做准备。”
1976年1月5日,周恩来遗体送八宝山火化时,上百万人冒严寒在十里长街默哀送灵。毛泽东看了简报后沉默多时。张玉凤三次请毛泽东吃饭,毛泽东不作声。后来汪东兴又请毛泽东吃饭,毛泽东怒骂:“滚滚!都滚开!你们对我封锁新闻。”
七六年确定华国锋代总理主持中央工作
1976年2月3日,中央发出文件确定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当天晚上毛泽东问汪东兴、毛远新、张玉凤和我:“人事按排一步,下一步我驾崩了,谁来当毛泽东?”沉默了一段时间,汪东兴说听毛泽东安排,我们照办。毛泽东说:“在问你们,不要说我太独裁。”大家还是沉默着。毛远新先开口:“江青、华国锋、王洪文以及汪东兴、纪登奎。”毛泽东加了陈锡联的名。
---《张耀祠回忆毛泽东》一书中被删除的部分
作者: 西域顽石
毛泽东生病康复后,曾让汪东兴给他搞两支手枪,一支放在床边,一支放在书房沙发边,说要保卫自己,要自卫。汪东兴向周恩来作了请示。周指示:要照办,但子弹不能给,要加倍小心主席的情绪。
汪东兴差不多一、二星期就要叮嘱我和张玉凤说:“你们在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发怒 骂人、摔东西、撕文件,要牢记:一、不能还嘴,二、人不能离开,三、不能劝阻。老人家发一阵、骂一阵、摔一堆,就没事了。”
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组提出,让毛泽东能调节一下文化生活,周总理建议由唐闻生、王海蓉和张玉凤作毛泽东工作能接受。后来,从德国、法国、英国进口电影放映给毛泽东看。毛泽东喜欢看爱情片子,看了后也会推荐给身边工作人员观看。
周死后,毛担心死后会发生政变
周总理死后,毛泽东多次问起他(毛泽东)死后,会否发生政变。我和汪东兴都说绝对不会,有毛泽东思想、有毛泽东路线。毛泽东语气很肯定说“会,你们也要做准备。”
1976年1月5日,周恩来遗体送八宝山火化时,上百万人冒严寒在十里长街默哀送灵。毛泽东看了简报后沉默多时。张玉凤三次请毛泽东吃饭,毛泽东不作声。后来汪东兴又请毛泽东吃饭,毛泽东怒骂:“滚滚!都滚开!你们对我封锁新闻。”
七六年确定华国锋代总理主持中央工作
1976年2月3日,中央发出文件确定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和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当天晚上毛泽东问汪东兴、毛远新、张玉凤和我:“人事按排一步,下一步我驾崩了,谁来当毛泽东?”沉默了一段时间,汪东兴说听毛泽东安排,我们照办。毛泽东说:“在问你们,不要说我太独裁。”大家还是沉默着。毛远新先开口:“江青、华国锋、王洪文以及汪东兴、纪登奎。”毛泽东加了陈锡联的名。
---《张耀祠回忆毛泽东》一书中被删除的部分
作者: 西域顽石
据《五八劫》载:1958年寒假,毛泽东酷吏李井泉,将四川省高中应届毕业生集中起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采用启发诱骗、引蛇出洞、群众运动、互相告密、分化瓦解、检举揭发、批斗示众、整人发配、劳改入监等对敌斗争办法对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进行残酷迫害。当时全川高中毕业生不到万人,被划为三四类 的学生高达3200人!这还不包括已送劳教和押回农村监督劳动的学生。由于不少地市县把运动范围扩大到初中学生,被划为三四类的中学生竟达万人之多。而最小的“右童分子”,达县城关小学学生张克锦,年仅12岁。面对这样幼稚的少年儿童,共产党竟如此手毒心狠!在整人记录上创造了人类之最。
---反右运动中的学府暴政
作者: 陶渭熊
---反右运动中的学府暴政
作者: 陶渭熊
罗斯福和丘吉尔唯恐斯大林不参战,接受了斯大林的要求,承认苏联占有外蒙古的“现状”,恢复沙俄在中国的特权,让苏联控制中东路、旅顺、大连。这两位西方领袖没有意识到,同斯大林根本无须做交易,斯大林早就想挤进来。斯大林将以对日作战为借口侵占中国大片领土,为毛泽东夺权创造条件。雅尔塔会议之 后不久的二月十八日,斯大林的这一意向由苏联《消息报》反映出来:莫斯科“在解决远东问题的时候会把中共利益考虑在内”。
毛兴奋已极。怎么感谢苏联人呢?他想起他们驻延安代表的性生活。二月二十六日,他对孙平说:“这里的漂亮姑娘你一个都不喜欢吗?不要不好意思嘛。”三月五日他又再次提起:“怎么,这儿动人的女孩子还是有的嘛?” “身体也健康。对不对?也许阿洛夫大夫想找一个?你呢?看上了谁了?”当天孙平在日记里写道:
傍晚时分,一个女孩子出现了……她害羞地跟我打招呼,说她是来收十房间的……
我搬了把板凳,放在屋外墙边唯一的一棵树下。她坐下来,紧张,也微微笑着。她和婉地回答我的问题,一边小心地等待着,两条腿交叉着,穿着布鞋的娇小玲珑的腿……
她真可爱极了!
她告诉我她是个大学生,刚参加共产党。她真年轻啊。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著者:张 戎 & 乔·哈利戴
毛兴奋已极。怎么感谢苏联人呢?他想起他们驻延安代表的性生活。二月二十六日,他对孙平说:“这里的漂亮姑娘你一个都不喜欢吗?不要不好意思嘛。”三月五日他又再次提起:“怎么,这儿动人的女孩子还是有的嘛?” “身体也健康。对不对?也许阿洛夫大夫想找一个?你呢?看上了谁了?”当天孙平在日记里写道:
傍晚时分,一个女孩子出现了……她害羞地跟我打招呼,说她是来收十房间的……
我搬了把板凳,放在屋外墙边唯一的一棵树下。她坐下来,紧张,也微微笑着。她和婉地回答我的问题,一边小心地等待着,两条腿交叉着,穿着布鞋的娇小玲珑的腿……
她真可爱极了!
她告诉我她是个大学生,刚参加共产党。她真年轻啊。
---《毛泽东:鲜为人知的故事》
著者:张 戎 & 乔·哈利戴
理想主义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生活懦怯的退缩。他自动地逃避生活,因为受不了那种人群的竞争挤撞;他没有力量去奋斗,所以就把这种奋斗说成是庸俗的;他虚荣,由于同伴没有用他对自己的估价来看待他,他就以蔑视他的同伴来自我安慰。
——毛姆《人生的枷锁》
——毛姆《人生的枷锁》
我们不仅应该为我们的身体,也应该为我们的性格选择一个健康的环境。
如果我们周围有品质不健康的人,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逃离他们。心智健全很大一部分“在于摆脱那些激发精神错乱的人,远离相互有害的伙伴关系”。
——大卫·菲德勒《与塞涅卡共进早餐》
如果我们周围有品质不健康的人,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逃离他们。心智健全很大一部分“在于摆脱那些激发精神错乱的人,远离相互有害的伙伴关系”。
——大卫·菲德勒《与塞涅卡共进早餐》
现在我们看穿了生命荒诞的本质,我们不再执着于某个山顶,不再执着某种更好的生活,我们要做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尽可能多的生命体验,体验更多,而不是体验更好,我们以一种澎湃的激情投身于生命本身,而不是追求某种结果。这就是我们反抗的方式。
——加缪《西西弗神话》
——加缪《西西弗神话》
当你的压力大到快要崩溃的时候,千万不要跟别人讲,也不要觉得自己委屈,因为没有人会真正地心疼你。无人问津也好技不如人也罢,你都要试着安静下来,去做你该做的事,而不是让焦虑和烦躁,去毁掉你本就不多的热情。
什样的人大概率不是小人?爱独处的人不是会是小人,小人喜欢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他们一般喜欢周旋在人群里,独处无异于杀了他们。爱做好事的不会是小人,小人不占便宜就等于吃亏,不可能去做“赔本”买卖,占便宜没够是他们的本性,做好事在他们看来是愚蠢。不轻易夸奖别人的,不会是小人,能让君子夸赞的东西少之又少,而小人总是把夸人当做迷惑人的手段,夸人就是小人坑人的前奏。
“常识”才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大部分人失败在缺乏“基本常识”。芒格:所谓常识,看似是平常人能掌握的知识,其实恰恰相反,常识在现在这个时代成了普通人不具备的知识。
普通人一生追逐“诀窍”、成功者经验,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大部分人随波逐流,在凌乱的信息冲击下丧失了思考能力,成了两眼放光的瞎子。
大部分人失败在缺乏“基本常识”。芒格:所谓常识,看似是平常人能掌握的知识,其实恰恰相反,常识在现在这个时代成了普通人不具备的知识。
普通人一生追逐“诀窍”、成功者经验,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大部分人随波逐流,在凌乱的信息冲击下丧失了思考能力,成了两眼放光的瞎子。
高能量的人,他会激发出你的主体性,没有评判,没有审视,没有投射。你跟他待在一起,你感受到的是他对你没有期待,没有要求,没有评判,也没有审视,更加没有投射,只是在跟你谈话、交流,分享感受,那有点像就是你们两个其实是在一个非常自在的空间里面,然后彼此就这样呆着,让你感受到你真正的那个自我的状态。高能量就是会让人感受到自然、真实、放松。所以说跟这样的人待在一起,你会觉得说自己变得麻木的生命又被滋养出了棱角,真的是这样的。
工薪族们有个信仰,都是认为方法论最重要,凡是能说出方法论不重要的人,水平都不会差。
任何大的成功考验的更多都是勇气和坚持,而不是方法论。
实际上一成不变的统一方法,只适合学死知识,赚不到钱,能赚钱的知识都是流动的。
任何大的成功考验的更多都是勇气和坚持,而不是方法论。
实际上一成不变的统一方法,只适合学死知识,赚不到钱,能赚钱的知识都是流动的。
根据进化心理学家的观点,使人类从其他动物中脱颖而出的天赋除语言外,还有其他两件法宝:
一件是使用工具的天赋,即操控物质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另一件是协作天赋,即操控社会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工程和法律恰恰是这两大天赋的制度化版本。
——史蒂芬·平克
一件是使用工具的天赋,即操控物质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另一件是协作天赋,即操控社会世界,使之为人类服务。
工程和法律恰恰是这两大天赋的制度化版本。
——史蒂芬·平克
即使依靠严厉的血腥手段、过度的动员方式,依然不能疏解苏区的经济困境。鄂豫皖苏区在被放弃之前,1931年下半年,已经出现了粮荒,“外面不能输入,内面储蓄已罄”[46],只能“用互济组织,割麦队、割谷队到白区夺取豪绅反对派的,没收赤区地主富农的,节省(机关吃稀饭等,红军仍吃干饭),加紧生产(种 瓜、豆、荞麦)等办法勉强过去。”[47]
自1933年春天起,粮荒也袭击了中央苏区。机关工作人员被要求每天吃两餐,只有十二两,要省下四两上交。后来,改吃稀饭,甚至米糠、苦菜和树叶。列宁师范学校由于天天吃稀饭,被戏称为“稀饭学校”[48]。同时期苏区中央政府的训令中,也提到苏区已经出现了将种子吃掉的现象,而且说“黄秋菜、笋子、苦斋、艾子、砂枯、同蒿、黄金(野山姜)苎麻叶等植物,都可采来充饥,并且无碍卫生。”
要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上山采摘,多种蔬菜,不能“放任不理,空口叹气”[49]。为了救荒,苏区中央政府还发布“开垦荒地荒田办法”的命令,以免税的优惠,鼓励农民多种地;在这个训令里,甚至连富农种荒田,也可以得到一年的免税[50]。黄克诚在回忆中提到连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红一军团,都没有盐吃,规定前线部队勉强每人每天八分(不足一钱)盐,而后方则没盐吃[51]。
1932年底湘赣苏区在给中央的报告里说,苏区第八军由于营养不良,脚气病流行,全部人员不满两千,抵不上过去一个师,“还有一千上下的枪枝没有人背。”[52]这样的危机,一直到红军长征,都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在长征前夕,苏区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还登出号外,大字标题写着:“红军等着二十四万担粮食吃!”到该年的7月9日为止,“粮食突击(征粮的突击──笔者注)还只完成一半任务”[53]。这一半,实际上已经是竭泽而渔了。
到了这个地步,苏区的经济危机,已经开始转变成为政治危机了,主要体现在扩红(即红军的招兵)上。进入1933年以后,苏区的各种宣传机器开始连篇累牍地鼓吹扩大红军,批评各种扩红的不力,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进程,这种宣传是愈演愈烈,表明了扩红也愈来愈困难。战况的不利,无疑加剧了扩红的难度,一次长汀“扩大了五十七个新兵,但欢送到省苏(省苏维埃──笔者注)只剩了五个人,其中三个有病的,结果去前方的只二个。”
[54]不仅扩红难,红军中的逃兵也愈来愈多。在“‘扩红突击月’──1933年5月的一个月中,红一军团(林彪部队)逃兵就有203人;红三军团(彭德怀部队)逃兵98人;红五军团逃兵200多人;红独立一团逃兵102人;而同年十一、十二两个月中,开小差回家者,竟达二万八千多人,仅瑞金一县逃跑回家者达四千三百多人。”[55]不得已,最后只好采取将地方部队和赤卫队整建制编入正轨红军的办法,来补充兵源。苏区老百姓对苏维埃政权的信心也在整体滑落,在这一时期,有地方甚至出现了整乡整村的农民逃往国民党统治区的现象,以至于红军不得不严厉镇压[56]。
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红军,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出发,结果一出苏区,就被包围打散,成千人连对方一个排的阻击都冲不破,“指挥员动摇,不沉着指挥应战,队伍也就无秩序地乱跑”,基本上是全军覆没[57]。中央红军长征,在过第四道封锁线时,损失过半,八万人剩了三万,其实也是逃亡的居多。据蔡孝干回忆,长征一开始,出了苏区,红军就有大量逃兵,到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兵力已损失三分之一”[58]。很明显,此时红军的战斗力和士气,都已经今非昔比。
---红军究竟为什么被迫长征?(证据版)
作者: 张鸣
自1933年春天起,粮荒也袭击了中央苏区。机关工作人员被要求每天吃两餐,只有十二两,要省下四两上交。后来,改吃稀饭,甚至米糠、苦菜和树叶。列宁师范学校由于天天吃稀饭,被戏称为“稀饭学校”[48]。同时期苏区中央政府的训令中,也提到苏区已经出现了将种子吃掉的现象,而且说“黄秋菜、笋子、苦斋、艾子、砂枯、同蒿、黄金(野山姜)苎麻叶等植物,都可采来充饥,并且无碍卫生。”
要各级苏维埃政府,组织群众上山采摘,多种蔬菜,不能“放任不理,空口叹气”[49]。为了救荒,苏区中央政府还发布“开垦荒地荒田办法”的命令,以免税的优惠,鼓励农民多种地;在这个训令里,甚至连富农种荒田,也可以得到一年的免税[50]。黄克诚在回忆中提到连中央红军的绝对主力红一军团,都没有盐吃,规定前线部队勉强每人每天八分(不足一钱)盐,而后方则没盐吃[51]。
1932年底湘赣苏区在给中央的报告里说,苏区第八军由于营养不良,脚气病流行,全部人员不满两千,抵不上过去一个师,“还有一千上下的枪枝没有人背。”[52]这样的危机,一直到红军长征,都没有得到丝毫的缓解。在长征前夕,苏区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还登出号外,大字标题写着:“红军等着二十四万担粮食吃!”到该年的7月9日为止,“粮食突击(征粮的突击──笔者注)还只完成一半任务”[53]。这一半,实际上已经是竭泽而渔了。
到了这个地步,苏区的经济危机,已经开始转变成为政治危机了,主要体现在扩红(即红军的招兵)上。进入1933年以后,苏区的各种宣传机器开始连篇累牍地鼓吹扩大红军,批评各种扩红的不力,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进程,这种宣传是愈演愈烈,表明了扩红也愈来愈困难。战况的不利,无疑加剧了扩红的难度,一次长汀“扩大了五十七个新兵,但欢送到省苏(省苏维埃──笔者注)只剩了五个人,其中三个有病的,结果去前方的只二个。”
[54]不仅扩红难,红军中的逃兵也愈来愈多。在“‘扩红突击月’──1933年5月的一个月中,红一军团(林彪部队)逃兵就有203人;红三军团(彭德怀部队)逃兵98人;红五军团逃兵200多人;红独立一团逃兵102人;而同年十一、十二两个月中,开小差回家者,竟达二万八千多人,仅瑞金一县逃跑回家者达四千三百多人。”[55]不得已,最后只好采取将地方部队和赤卫队整建制编入正轨红军的办法,来补充兵源。苏区老百姓对苏维埃政权的信心也在整体滑落,在这一时期,有地方甚至出现了整乡整村的农民逃往国民党统治区的现象,以至于红军不得不严厉镇压[56]。
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红军,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出发,结果一出苏区,就被包围打散,成千人连对方一个排的阻击都冲不破,“指挥员动摇,不沉着指挥应战,队伍也就无秩序地乱跑”,基本上是全军覆没[57]。中央红军长征,在过第四道封锁线时,损失过半,八万人剩了三万,其实也是逃亡的居多。据蔡孝干回忆,长征一开始,出了苏区,红军就有大量逃兵,到第四道封锁线的时候,“兵力已损失三分之一”[58]。很明显,此时红军的战斗力和士气,都已经今非昔比。
---红军究竟为什么被迫长征?(证据版)
作者: 张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