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玄学。
不要轻易将你历经挫折得到的经验,随意地去传授给别人,除非他能给你带来价值。
道不轻传 法不贱卖。这是两年多前,一位老爷子点拨给我的一句肺腑之言,彻底改变了我和人相处的逻辑。
他的意思不是让我对人冷漠,而是把对价值的敬畏,对人性的洞察,把精力和善意给予值得的人,才算布施
说说胡耀邦的下台

了解点党史的应该都知道,胡耀邦、赵紫阳是邓小平恢复职务后提拔起来的。他们在台前执行各项改革措施,邓小平跟陈云在幕后掌舵。邓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掌握着党务和军队;陈云是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掌控着财经和宣传阵地,对军队的影响力虽然不如邓,但也有不少军队的支持者。

胡耀邦在成为总书记前,主持了针对老干部的冤假错案的平反,这为他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也是邓小平有意为之。

但改革派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动保守派的蛋糕。比如在农村搞包产到户,动的就是中财委这条线上的利益。老干部们刚刚平反,正准时大干一场呢,你把人家的舞台给拆了,这谁受得了。

不仅如此,84年开始还要把包产到户那套经验搬到城里,在国企工厂搞包干,这不是把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地方的权力再下放到企业么?本来做好做差都一个样的,收入包干后,那些浑水摸鱼擅长搞政治斗争的干部们,一下就成了水退后的裸泳者,暴露在了聚光灯下。面对时代方向的转向,他们不觉得自己需要适应,而是认为都是改革的错。惹不起邓小平,只能把账记在胡耀邦头上。

计划经济推行了30年,改革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价格闯关,引起一波又一波的通货膨胀,再加上高干子弟到处倒卖批文,这都激起了民间的反对浪潮。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邓小平思考着权力顺利交接的问题,这一直是集权体制最头疼的问题,主要由胡耀邦来执行。要让权力顺利交接,就得让老干部们先退休,这样贯彻的阻力会小很多。胡跟他的班子,早在86年中,已经起草了一份文件,计划在1987年10月的中共13次全代会上宣布,中央委员60岁退休,政治局委员72岁退休。

刚恢复权力的老干部们,才享受到权力的甜头,子女们正热火朝天的倒卖批文呢,怎么能退休呢。早看胡耀邦不顺眼的老干部们,以彭真和胡乔木为首,从党政军各个系统集结起来,准备把胡耀邦从总书记的位置上拉下来。

我们都知道1986年12月,因为价格闯关失败,通货膨胀严重,全国各大城市爆发了大规模学生游行,持续了一个多月,震惊了中共高层。胡耀邦因处理不力,在保守派的巨大压力下,下台了。可是早在当年9月份,军方就预言胡耀邦要下台。学潮只是一个契机,给保守派全力讨伐他一个突破口。

面对老干部们的群起攻之,邓小平为了获得军方支持,不得不作出妥协,放弃胡耀邦。

而胡耀邦下台只是个开始,因为胡下台,赵紫阳补了总书记的缺,保守派支持的李鹏则顺利补了总理的缺。这样,在一轮轮的权力较量中,保守派逐渐占了上风。86学潮后,高层权力重新洗牌,学潮控诉的社会弊端却没半点改变。直到89年,东欧剧变,民主化浪潮再次席卷全球,学潮再次爆发了…

因为保守派占了上风,再加上东欧红色政权垮台震惊了高层,对学潮的血腥镇压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假如86年胡耀邦没有下台,到89学潮的结果会不会不至于那么惨烈?其实也不一定。毕竟面临重大抉择,还得靠邓小平拍板,而邓小平的权力又来自军队的支持。好不容易夺取了政权,又经历了一轮又一轮权力斗争,中共怎么可能允许别人来革它的命呢!无论谁在台上。

推荐观看《天朝是怎么作死的》:youtu.be/xWUnopwLVAg?si
人间清醒的四大法则:
不被拿捏、不信承诺、不吃大饼、不听故事。
永远没有最好的时机。“总有一天”是一种病,会把你的梦想带进坟墓。
如果有些事对你来说非常重要,迟早要去做,那就现在去做吧,然后在路上修正方向。

-Tim Ferriss
用复杂的方式解释一个简单的概念是骗子的标志。
---纳瓦尔
有人捏着你的错,而贬低你;有人知晓你的一切,继续爱你。
保持理智,不要上头,冷落就是有人替代,冷暴力就是你可有可无,挑毛病就是不够喜欢你,无缝衔接就是下家比你更好,忽冷忽热就是权衡利弊,吊着你不解释就是你随意,能接受就继续,不能接受就离开。别幻想没例外。
想要在这个社会上混得好,必须要牢记这些潜规则,谋事找手头宽裕的人,做是找手头拮据的人。用体力挣钱就老实一点,然后脑力挣钱就机灵一点。用钱挣钱,那就要狠一点。当现实对你有利,你就强调现实。当规矩对你有利,你就强调规矩。当这些东西,都对你不利的时候,要掀翻桌子,把事情给搅浑。行走江湖一定要切记,不要跟陌生人抬杠,只求财不赌气,只要不影响你的利益,哪怕他说太阳是从西边升起来的,你也可以承认他是对的。因为老鼠从来都不会觉得自己吃东西是偷来的,苍蝇也不会觉得自己很脏。在乌鸦的世界里,天鹅都是有罪的。所以思想不在一个层面,没有必要去相互较劲抗衡。也许你会反感这些社会潜规则。但是还是希望你能够很好的运用。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真正的个人英雄主义,就是你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够热爱生活。
但自从堂弟买的房子不断掉价之后,本来就跟爷爷奶奶不和的三婶,隔三差五就阴阳怪气几句,弄得两个老人心理都不是滋味。再加上堂弟虽然买了房,还是一直没找到媳妇,也让爷爷奶奶觉得拖了孙子的后腿。

不知道这样的情绪积累了多久,今年的大年初五早上,爷爷在家里喝了农药。他觉得自己死了,儿子、孙子也就没那么重的负担了,说不定孙子更容易找到对象呢。但因为发现及时,没死成。在ICU里住了七八天转到普通病房住了一周又回来了。

接回家后,就到处找亲戚说项,希望搬过来跟我爸妈一起住。但因为他们一直对我爸妈不好,我爸没吭声,我妈坚决不答应,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回过头来想想,若不在顶峰接盘,三叔家的日子在村里还是不错的。但除了大姐,买的时候价格相对较低,二姐和三妹在18年前后买的房子也跌了不少,但她们的房子都是男方出的首付,双方一起按揭。只有堂弟是在最高位接的盘,还是全款,把全家里这些年的全部积蓄全投进去还借了债,结果亏得却是最多的。所以我爷爷才想不开,喝了农药。

18年到22年,正是中国房价炒到最高的时候。县城里接盘的,大都是像我堂弟这样的90后、00后。没有稳定收入,却把上一代、上上一代棺材板都拿出来全款买房的。房价一跌,他们都得疯。被套牢他们,可能要用一辈子来还买房欠的债啊!

他们可都是中国的未来啊,你说中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我好像已经看见了。
被房产活埋的老乡

文|左手墨迹 20250622

这几天各地房价大跌的数据在社交平台上疯传,这里说几个高位接盘的亲戚的情况。

第一个是我三叔家的堂弟。我三叔生了四个女儿,最后一个是儿子,你就知道这个儿子多金贵了。虽然三叔家的日子,在村里算是不错的,但也经不起计生办的罚款,将其中一个女儿送养了。这样家里就是三女一子了。大女儿和二女儿读书都不怎么样,当然家里也觉得女孩子书读得好没用,也没打算供。所以大女儿和二女儿,早早就嫁人了。因为没读什么书,也没学什么技术,对象也是农村里条件稍微好点的,没有能力在城镇买房。

大姐07年结婚。婚后一直跟丈夫分居两地,她在县城的餐馆、打印店打工,丈夫在西安送快递,期望着攒点钱在西安买套房。结果工资赶不上房价涨幅,越是拼命,越是买不起。四五年后因为买不起房,也因为长期分居两地感情淡了,也就离了。孩子一直养在我三叔家,离婚后男方也没打算要。从爷爷奶奶到爸爸,一年到头也看不了孩子一次。你大概也猜到了,这是个女孩。

过了几年,大姐再婚了。嫁的是一个搞工程的,收入比前夫高,工作也更稳定,但就是人要跟着工程走,常常不能回家,也是聚少离多。16年花20多万在县城贷款买了一套90平的二手房,装修是三叔自己在村里拉的队伍,除了设计不咋滴,从价格到质量都没话说。

后来在大姐的介绍下,二姐、三妹也相继在同一小区买了差不多的房子,再买价格就要贵一些了,差不多三十几万,那是18、19年左右。姐妹们生活在同一个小区,又都在县城工作,别说多方便了。一个忙不过来了,另外两个可以帮忙接送孩子,还可以在对方家里蹭饭。因为女儿们都在县城买了房,三婶也隔三差五往县城跑,觉得还是住在县城舒服、有面子。

随后的几年,猕猴桃卖得不错,村里大部分在家里务农的年轻人,都在县城买了房。因为是农民,收入也不稳定,所以大家基本都是全款。虽然说一般的五口之家,到了收获季节猕猴桃也能卖个十万左右的样子,但每年的投资也不少,前前后后也得两三万,还不算人力成本。所以全款买房并不容易,还是得东拼西凑,更何况后续的装修、家电也是笔不小的开支。他们像候鸟一样,农忙时就回到村里干活,平时就在县城生活,孩子也找关系送进了县城的重点学校,课后送去培训班。

三叔家的堂弟,是三叔全家的希望。为了重点培养,很小的时候,三叔三婶就让我哥给他做课后辅导。越是逼得紧,堂弟的逆反心理越严重,初二没上完就离家出走了。后来找回来也不愿上学,就出去打了几年工。因为长得好看,嘴巴又甜,特别招女孩子喜欢,刚刚二十岁就结婚了。老婆是打工时认识的,第一眼就看上他了。因为两个人啥也不会,婚后就一直跟爷爷奶奶三叔三婶住在村里。

堂弟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从小就娇生惯养,还常常欺负几个姐姐,家里人也都让着他。婚后游手好闲了几年,手上也没钱,媳妇儿想花钱还得找公公婆婆伸手,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而且之前说在城里买房,也一直没兑现。于是小孩刚两岁的时候,就离婚了。离婚好几年,也没找到个合适的。2022年,三叔全家咬紧牙关凑了45万,给堂弟在县城买了套房。他们觉得只有买了房,堂弟才能找到对象。

结果房子买了,家里背了不少债。更让人窝火的是,同样的户型,去年价格已经跌去了四成,这就相当买房时多出了近20万,全家都觉得憋屈又没地方说理。三婶一天天的没好气,一回村里干活就指桑骂槐的。爷爷奶奶都八九十岁的人,听了自然不是滋味。

以前孩子们没结婚的时候,八口之家总是热热闹闹的。后来陆续结婚了,就更热闹了。过年过节总是里里外外都是人,别提多有面子了。但自从他们一个个在县城买房了,别说平时了,过年过节要加班,还要送孩子上培训班,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堂弟买房后,三婶也跟儿子、孙子住在城里,每天给儿子做饭洗衣服,接送孙子上下学。只有三叔跟爷爷奶奶仍住在村里。三叔一个人照管着家里的十亩地,忙不过来才叫堂弟他们回来帮忙。因为三叔搞果园技术好,农闲时候还经常去农场干点零活。所以家里做饭、洗衣服的活,都是87岁的奶奶一个人干,89岁的爷爷,身体硬朗,每天也能自得其乐。
语言是低维的东西,是形而下的,用来沟通吃喝拉撒比较合适,沟通智慧和灵魂,就显得单薄很多。有灵性的人,很多语言能力不通,或者不喜欢说话。因为灵性是直通的东西,是莫名的吸引,就像爱情的男女,就像艺术的灵感,高级的沟通永远是心频相振的默契,是无法言喻的共鸣。不少艺人或作家,在接受采访时也都会磕巴。像星爷啊,甚至莫言直接取了一个笔名就叫不说话。那不是他们傻,相反,反而是脑子里闪过的思维太多,而开口只能说一种,在选择哪一句最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语塞或沉默,如果给他们深思熟虑的时间,他们一定会给人最满意的作品。他们的着力点全部在构思创造推翻再改造,在触及细节和真实,而不在语言表达上。这些都是用印的人,极其有思想极其重感通,是十个星神里的最高段位。食殇则代表说话和宣泄,而印刚好是制食殇的,所以他们总是用印的独处沉虑,去代替表达欲。你看道德经和很多古书,都是四五个字,就可以解释一堆道理。古文的组合都非常巧妙的考验悟性,一词多义,一句两通,这是高维智慧,是适合接近悟道的。
其实人不一定要往高处走,你也可以往四处走。人不能一直做正确的选择,偶尔也要做一些喜欢的选择。与其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如更好的成为自己。纵你阅人何其多,再无一人恰似我。胸中自有青山在,何必随人看桃花,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你可以大度的去原谅别人,但是千万不要再愚蠢的去相信了,你可以不记仇,但是你不能不长脑子,不长记性,你可以没有害人之心,但是你一定得有防人之心。良心这个东西,有就是有,没有那就是没有。不存在幻想。树坏在根,人坏在心,所以永远不要去问原因。
写作水平不够高的知识分享者(包括现在的 AI),只要传达情绪,就会有爹味。一旦失去爹味,就失去了情绪。

区别在于:

1/ 站位不同:是“我告诉你”,还是“我发现”

爹味来自权力姿态:我是老师,你是学生。它默认读者无知,需要被纠正,所以充满了“你必须”、“你应该”这种命令。这是在对「你」说话。

而真正有力的情绪,来自洞察快感:我是探索者,你是同行者。我不是比你强,而是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激动地想分享给你看。它分享的是「事」,而不是在评价「人」。

2/ 情绪指向不同:是指向“人”,还是指向“事”

爹味的情绪,矛头永远指向读者。“你怎么连这个都不知道?”、“你这么想是错的。” 这是在审判你,让你感到愚蠢和被冒犯。

而高级的情绪,矛头指向的是那个“反常识的现象”本身。“我靠,原来产品不能太有用!”

激动,是因为事实太颠覆,而不是因为读者太无知。

3/ 权威来源不同:是“我是对的”,还是“这是真的”

爹味的权威,来自于“我”这个角色。潜台词是:信我,听我的,因为我 nb。它试图建立的是个人崇拜。

而真正高手的权威,来自于“事实”本身的力量。作者只是那个揭示真相的信使,不是神。

让你感到震撼的不是作者,而是那个被揭示出来的真相。
不要把困难的事情和有价值的事情混为一谈。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困难的。只因你努力,并不意味着你正在为取得巨大的成果而努力。
确保那座山值得攀登。

-james clear
人生有三把钥匙:接受、改变、离开。

不能接受的就改变,改变不了的就离开。
在追剧,听到「光宗耀祖」这个词突然就觉得好心酸,还有「衣锦还乡」也是一样,这是多少人远走他乡吃尽人间苦楚的最终目的啊。

可这一切,也不过是为了获得亲朋好友的肯定与赞许而已。为何吃尽苦楚只是想获得几句肯定呢?大概是因为童年时长期被忽视、被嫌弃,被当成工具来对待。更重要的是,当你被忽视被嫌弃时,你是受伤的。但这种细碎的伤,幼小的孩童,无法明确感知和表达。

如果这样的伤害如果可以被恰当处理,被父母看见并安抚,也许就不会在潜意识里累积。但很多时候,父母自己不仅承受着上一代遗留下来的创伤,每天还疲于奔命,本根不可能顾及到孩子的感受,还常常是忽视、嫌弃孩子的主要责任人。

孩子慢慢发现,自己只有做对了,有了使用价值才会获得父母的看见和认同,进而获得其他人的看见和认同。但孩子太小,不管是从体力上还是心智上,都很难帮到父母,他们想要被看见和肯定的渴望却日益膨胀(被看见和肯定是对一个人个人价值的确认,是ta活下去的动力)。直到ta 成年,身体更强壮,心智更成熟,ta 渴望着通过做一番事业(赚很多钱、获得一定社会地位、有一定的社会成就),回到家乡,获得亲朋好友的认可与肯定,补偿童年那些一次又一次被忽视、被嫌弃的伤痛,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太过普遍,它几乎成了一种东亚人的特有心理文化。仅仅是「衣锦还乡」这个词,就能激起大家共有的心理感受。那背后埋藏着太多的委屈与心酸。

推荐观看《天朝是怎么作死的》:youtu.be/xWUnopwLVAg?si
人总是习惯用自己认知的边界,去丈量他人的世界。那些落在你身上的评价,往往与真实的你无关,只是对方认知的投影。有人见你张扬,实则是他压抑了自己本真的部分。有人嫌你冷漠,不过是他渴望更多的温度。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滤镜观察世界,你只是恰好成为他认知画布上的一抹颜色。不必渴求理解。理解是奢侈品,需要相似的经历、对等的眼界、相契的心灵。当你的境界远超对方时,他只能用有限的词汇描述你,这不是谁的错,只是认知的参差。爱者见魂,利者见秤。这些碎片拼凑不出完整的你,就像无数面镜子只能反射局部的光。不辩解,不迎合,不因他人尺度的长短而扭曲自己的形状。你知道自己是谁,比千万个他人的定义更清晰。那些误读、非议、标签,终究只是途经你生命的风带不走你内核的分毫。众生见你皆非你,而你,只需要对自己保持诚实。
全世界的发达国家是如何崛起的?核心不是掠夺,不靠霸权,也不是资源,而是制度的公正、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公平。像新加坡、芬兰这样的国家,地理资源都不占优势,却凭借透明的制度和全民参与的公共服务实现了真正的跃升。相反,很多国家之所以衰落,根源在于内部掠夺。当底层无法反抗精英阶层通过话语控制思想操纵,剥夺他们的判断力,这比物质掠夺更可怕。没有逻辑就没有辨别,没有辨别就没有自由。最深的枷锁往往不是铁链,而是你都没意识到它存在。
其实大部分中国父母不会照顾孩子,为什么这样说?讲个故事,一个妈妈和女儿在外面吃饭,她不停的给女儿夹菜,于是她的女儿脱口而出说,你怎么老爱伺候人?妈妈说,你现在还小,当然需要妈妈照顾。而女儿却说,你这是伺候人,不是照顾人。妈妈问,伺候和照顾有什么不同?女儿的回答说,照顾是我不会做的事情,需要你帮我做,而伺候就是我自己可以做的,但是你还帮我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