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了一个播客是讲埃隆·马斯克工作法的六大反常识法则,内容在下面了

埃隆·马斯克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充满争议、新闻不断的人物。无论是收购推特、发射火箭,还是他的个人言论,都轻易占据着全球媒体的头条。然而,这些喧嚣往往掩盖了一个更核心的事实:马斯克拥有一套独特的、经过反复验证的原则,用以建立公司、发明技术。

本文旨在剥离所有无关的噪音,深入探讨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的权威传记中所揭示的、马斯克在过去三十年中反复使用的、最具冲击力和反常识的工作法则。我们将以清单的形式,逐一解析这些法则,并揭示它们为何如此强大且有效。

马斯克工作法的核心原则

1. 算法核心:优化前先删除

马斯克最核心的工作理念被他称为“算法”(The Algorithm),其顺序完全颠覆了常识。他认为,流程中最重要的一步不是优化,而是删除。人们的通病是试图去优化一个本就不应该存在的流程或部件,这从根本上就是一种浪费。

这一理念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特斯拉“生产地狱”中,因过度自动化导致的惨痛失败后浴火重生的产物。马斯克从一个狂热的自动化信徒,转变为“去自动化”的坚定倡导者,因为他亲眼目睹了过度复杂的自动化系统如何导致生产停滞。他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团队直接将导致瓶颈的机器人从生产线上拆解下来。

“我们开始把机器人从生产线上锯下来,扔到停车场。我们不得不在大楼侧面开个洞,才能把所有设备都移走。”

为什么“先删除”如此强大?因为它强迫团队回归问题的本质,质问“我们真的需要这个部件或这个步骤吗?”。这避免了团队在那些本可省略的环节上,投入无尽的时间和资源进行所谓的“优化”。

2. 质疑一切规定(直到找到制定者的名字)

马斯克的第二个核心法则是“质疑每一项要求”(Question Every Requirement)。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挑战,而是一种刨根问底的追溯。他坚持,你必须找到制定该要求的那个具体的人的名字。他认为,来自某个部门(如“法务部”)或某个“聪明人”的要求是最危险的,因为官僚主义的匿名性使人们不敢挑战权威或约定俗成的规定。

一个经典案例是,当供应商为一个零件报价12万美元时,马斯克拒绝接受。他质问这个零件的复杂性,并认为它“并不比一个车库门开启器复杂”。最终,他让自己的工程师用5000美元就成功制造了出来。为此,他还提出了“白痴指数”(Idiot Index)的概念,即成品的成本与其基础原材料成本的比率,比率越高,说明生产流程越愚蠢,优化的空间越大。

“所有要求都应被视为建议。唯一不可改变的是物理定律所规定的。”

这种极端的质疑文化移除了官僚主义的护盾,迫使团队进行直接、负责任的对话。它打破了思维定势,消除了不必要的成本和复杂性,迫使整个团队回归“第一性原理”,从物理本质出发思考问题。

3. “战友情”是Bug,不是功能

这是马斯克最反传统管理学的一个观点。他坚信,团队成员之间过于友好的“战友情”(Camaraderie)是危险且低效的。他的逻辑是:过于融洽的关系会让人难以相互挑战,为了不伤害同事的感情,人们会倾向于接受平庸,从而牺牲了任务目标。这种行为短期内看似维护了和谐,长期来看却会伤害整个公司。

他认为,“为了不伤害一个人的感情,最终可能会伤害成千上万的人”,包括客户和股东。更重要的是,真正优秀的A级玩家,不想和**思维模糊的人(fuzzy thinkers)**共事。在一次SpaceX的高管会议上,他直白地表达了这个观点:

“让团队里的人都喜欢你,这不是你的工作。事实上,那会适得其反。”

这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冷酷无情,但在追求极限目标的背景下,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它确保了团队始终以任务为第一优先级,保持最高的智力严谨性和坦诚的沟通,即使这种坦诚会带来不适。

4. 亲赴“火线”:到问题发生的地方去

马斯克将自己视为“一线将军”(frontline general),他的战场不在会议室,而在工厂车间和发射架下。他的原则是“亲赴问题现场”(Go to the problem)。当问题出现时,他会立即飞到工厂,走到生产线的具体工位,亲自观察、提问并解决问题。

在特斯拉“生产地狱”期间,他直接搬进了工厂,睡在地板上,每天在生产线上巡视。他创造了“走向红灯”(walking to the red)的做法——直接走向工厂监控板上亮起红灯的故障点,与一线工程师和工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他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设计、工程和制造团队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

“如果你的手放在炉子上被烫到,你会立刻缩回来。但如果是别人的手在炉子上,你需要更长时间才会做出反应。”

这种“一线将军”式的领导风格,不仅极大地加速了问题的解决速度,也通过以身作则,激励了整个团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解决问题的切肤之痛和紧迫性。

5. 表演就是销售力

马斯克深谙“表演就是销售力”(Showmanship is salesmanship)的道理,并且从职业生涯之初就践行这一法则。在他第一家公司Zip2,为了让来访的投资者觉得公司很“硬核”,他们买了一个巨大的服务器机架,却只把一台小电脑放进去,使其看起来像一个巨型服务器。他明白,一次戏剧性的、令人震撼的展示,其说服力远胜于一百页冗长的PPT。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特斯拉如何赢得戴姆勒(Daimler)的5000万美元投资。当时,戴姆勒的高管团队前来拜访,期望看到一份商业计划书。然而,马斯克的团队在他们到来前,争分夺秒地将一辆小巧的Smart汽车改装成了电动车。当戴姆勒高管坐进这台不起眼的小车,体验到堪比跑车的惊人加速性能时,他们被彻底震撼了。这份投资不仅拯救了当时濒临破产的特斯拉,更是一次完美的“展示胜于说教”的实践。

“讲故事的艺术至关重要……资金的流动是故事的函数。” (The money flows as a function of the stories.)

对于需要融资、建立市场信心的初创公司而言,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和一次成功的展示,其价值无可估量。

6. 向玩具和游戏学习

马斯克一个令人意外的灵感来源是玩具和游戏。他会从玩具车的制造工艺、乐高积木的惊人精度,甚至是策略游戏中学习经营之道,并将其应用到火箭和汽车制造中。

例如,他从一个玩具Model S的压铸一体式底盘上获得了灵感,最终推动了世界上最大的压铸机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汽车车身的制造方式。他还常常赞叹乐高积木的精度,认为汽车零部件也应达到同样的标准。此外,他对策略游戏《Polytopia》极为着迷,并从中总结出了一系列“人生教训”:

同理心不是资产 (Empathy is not an asset)
不要害怕失败 (Do not fear losing)
当你习惯了失败,你玩每一局游戏时情绪就会更少。你会变得更无畏,敢于承担更多风险。 (When you get used to losing, you will play each game with less emotion. You will be more fearless. Take more risks.)
主动出击 (Be proactive)
优化你的每一步 (Optimize every turn)

他曾这样解释自己对游戏的沉迷:

“我天生就是为战争而生的。” (I am just wired for war.)

这种跨界学习思维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马斯克从玩具行业学到的核心商业课:它们是高精度、低成本、大规模制造的杰作。他将这一理念直接应用于汽车和火箭,证明了伟大的创新往往来自于打破行业壁垒,从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地方汲取智慧和灵感。

结论:一套冷酷但自洽的操作系统

这六大法则并非孤立的技巧,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质疑一切”是“先删除”的思想前提;摒弃“战友情”是为了确保这种残酷的质疑和删除能够被彻底执行,不受情感摩擦的阻碍;而“亲赴火线”则是这套系统得以运转的物理保障,确保信息链条最短,决策速度最快。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连贯、自洽但极其“硬核”(hardcore)的个人与组织操作系统。

它们或许显得不近人情,甚至有些极端,但正是这套系统,驱动马斯克和他的团队实现了那些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目标。

最后,一个问题留给你思考:在这些看似冷酷的法则中,哪一条最触动你?你是否敢在自己的工作中,哪怕是最小的范围内,尝试一下“先删除,再优化”?

原视频在这里 youtube.com/watch?v=aStHTT
这篇马斯克推文以前看过,文章是拼凑的,我来给你们一个白话省流版:

1. 过早自动化是组织杀手,我做操作系统的时候就发现,顶尖工程师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经常打蚊子的时候造大炮,一个沟通的技术问题,非要造一个自动化流程,那个自动化流程把团队拖死了,只为了心中虚无缥缈的确定性

2. 不要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很多工程师不想做什么工作的时候,他就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个技术很困难。这时候,你问他困难在哪儿?最后发现,其实根本就不困难,是他不想做

3. 现场号召力,团队为什么会僵化?因为人性都期望每天做的事情是规律的,但是创业是困难在什么地方,兵力就在什么地方,而内部沟通流程时间长了,大家倾向于做那种容易做的流程任务,而不是用户吐槽的任务。这时候就需要创始人现场督战,不能天天督战,大家受不了。但是有时候重要时刻,创始人督战就是团队最大加速器

所以,创业不要迷信组织和规律,创业就是调集一切资源去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

图片是我当年在深圳搞硬件供应链,深圳一个偏僻的无人沙滩,无名沙滩
俄羅斯軍隊的法外處決方式

俄羅斯《北方報》報道 ,俄羅斯軍隊中士兵遭受自己士兵的折磨和謀殺的現象十分普遍。

殺人原因多種多樣:拒絕強行闖入大樓、醉酒、抱怨,或者個人恩怨。這類殺戮被戲稱為“清零”。

軍事人員作證說,如果傷員無法逃離戰場,指揮官就會命令將其殺死。

另一種常見的懲罰是“坑”——一個帶有格柵的土井,士兵被放在那裡“清醒過來”。

記者發現,一些因酷刑而死亡的人被以“英勇犧牲”的名義送回國。

士兵們還報告稱,他們遭到上級的敲詐勒索。上級要求士兵支付“不參與襲擊”和“休假”的費用,並沒收他們的銀行卡,以防“死亡”。

據俄羅斯軍事檢察院《Verstka》消息人士透露,過去六個月內已收到近 29,000 起投訴,但並未對軍官提起訴訟,以免“打擊士氣”。
讨论是为了逼近真相,争吵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谩骂是为了强行挽尊。如果对方争吵居多,敬而远之。如果对方谩骂居多,转身离开。
为什么讲道理的人,总说不过拿刀剑的人?庄子在书中写的一个关于孔子故事,把这个问题揭示的淋漓尽致。故事开始:孔子听说世上有个叫盗跖的人,带着九千手下横行天下,攻打诸侯,抢掠牛马,抢夺妻女,所过之地,百姓苦不堪言,大国只能闭门固守,小国更是仓皇逃窜。盗跖的恶行,天下人尽皆知。孔子心生忧虑,觉得若能感化盗跖,必能避免无数生灵涂炭。于是他找到盗跖的哥哥柳下季,说,身为兄长,理当劝导弟弟。如今你弟弟成了天下的祸害,你却不教他,这是兄弟之耻,让我去劝劝他吧。

柳下季一再劝阻,说盗跖心思像风一样难测,辩才锋利,性情乖张,顺他的意就高兴,违背他的心就翻脸。先生若前往,只怕有去无回。可孔子坚持要去,带着颜回和子贡直奔泰山脚下,彼时道盗跖正与手下歇息,甚至把俘虏的人剁成肉块,场面惨烈。孔子下车求见,盗跖听说孔丘要来,顿时勃然大怒,拔剑在手,气势如猛虎,你这鲁国的伪人,摇唇鼓舌,扰乱天下,还敢来见我?再不走,就把你剁了,给士卒下酒。孔子仍上前恭敬拜见,劝道,我听闻将军兼具美貌、智慧与勇武,三德合一,本可南面称王,若能休兵罢战,建立国家,尊奉祖先,必能与诸侯并列为天下所敬。

盗跖冷笑,目光如炬,厉声喝道,孔丘,我美貌是父母所生,我自己清楚,不用你来奉承。你说建立国家,尧舜汤武都曾称王,子孙却无立锥之地,不正是因贪利而亡吗?古时人类与鹿共处,耕田而食,织布而依,互不伤害,这才是至德。后来皇帝尧舜因逐利兴兵流血千里,哪里有什么仁义?你孔丘不过是用花言巧语,迷惑天下君主,以求富贵的伪人,你才是乱天下的大道,为何世人叫我盗跖,不叫你盗丘?盗跖越说越激动,把伯夷、叔齐、介子推、伍子胥、比干等,一一数落,他们不是饿死,就是被杀,所谓忠义,不过是笑柄。

人活一世,不过百年,真正能开口大笑的日子,能有几回?你空谈仁义,叫人舍弃眼前的声色滋味,这不是害人吗?你这是虚伪无真,不值再言。盗跖拍案大喝,震得山谷回响。孔子脸色惨白,慌忙告退出门,上车时三次抓不稳缰绳,眼神恍惚如死灰,弟子见状大惊,孔子苦笑道,这次是我自找的祸事,明知老虎在前,还要去拔他的胡子,差点连命都没了。
无趣的本质是生命力的匮乏。为什么有些人走到哪里都像一滩死水,而有些人即便在菜市场都能发现惊喜?答案藏在一个残酷的真相里,无趣不是性格,问题是生命力枯竭的外在表现。我见过太多人抱怨生活无聊,他们刷着短视频说没意思,各自活动都没兴趣,周末躺尸说没事干。但你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人不是真的没得玩,而是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这背后暴露的是一个人内在能量系统的全面瘫痪。

生命力是什么?是你早上睁眼时那股想要探索世界的冲动,是看到新鲜事物时眼睛发亮的瞬间,是遇到困难时我偏要试试的执拗。生命力充沛的人,他们的神经系统始终保持着对外界的敏感度,大脑里多巴胺的分泌机制还在正常运转。而那些无趣的人,他们的感知系统已经钝化,就像一台老化的机器,输入再多刺激也激不起涟漪。

这种匮乏是怎么形成的?来自三个致命陷阱。

第一个,重复性消耗。你每天做着一模一样的事,走同样的路线,吃同样的外卖,刷同样类型的内容。大脑为了节省能量,会自动开启省电模式,把所有熟悉的场景都归为无需关注,久而久之,你的感知半径越来越小,新鲜感的阈值越来越高,到最后除了极端刺激,什么都打动不了你。

第二个,保护性退缩。很多人经历过几次挫败后,开始害怕尝试新东西,他们告诉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必要折腾。这种自我保护看似安全,实则是在给生命力判死刑,因为生命力的本质就是冒险精神,当你不再愿意踏入未知领域,你的精神世界就开始萎缩。

第三个,被动性接受。现在的娱乐工业太发达了,算法把一切都喂到你嘴边,你不需要主动寻找,不需要思考选择,只要张嘴接受就行,这种被动模式极度舒适,但他在悄悄杀死你的主动性。当一个人丧失了我想要的能力,只剩下给我什么我看什么的,麻木无趣就成了必然结果。

人的大脑具有可塑性,当你给他持续的新鲜刺激,它就会重建活跃的神经连接。反之,如果你一直呆在低刺激环境,神经元会进入休眠状态。生命力的丧失本质上是大脑在低刺激环境下的适应性反应。所以,那些说自己天生无趣的人,你们不是性格问题是习惯问题,你以为的稳定舒适其实是在慢性自杀,当你不再对世界保持好奇,不再主动探索未知,不再愿意承受新鲜事物带来的不适感,你就是在亲手掐灭自己的生命力。

怎么破局?停止等待外界给你刺激,开始主动制造变化,去做那些让你略感不适的事去接触那些超出认知范围的领域,去见那些和你完全不同的人每一次主动的探索都是在给你的生命力充电。半年后你会发现,那个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的自己,已经变成了一个到处发现惊喜的人。

记住,无趣从来不是命运,而是选择。当你选择重复,就是在选择枯萎。当你选择探索,就是在选择盛开。生命力不会凭空出现,它需要你用行动去唤醒,用勇气去滋养,用好奇去点燃。别再躺着抱怨世界无聊了,起来去做点没做过的事。你会发现,生活从不缺少有趣,缺少的是那个敢于主动触碰的你。
美国法院文件:【柬埔寨王子集团涉嫌行贿中国官员,掩护跨国诈骗网络】2025 年 10 月,美国纽约东区联邦地区法院公开了一份编号为 25-cv-05745 的民事没收诉状,标题为 United States v. Approximately 127,271 Bitcoin。这份长达 68 页的文件,代表美国政府申请没收约 127,271 枚比特币,指称其为跨国电信诈骗与洗钱活动的犯罪收益。案件核心人物是柬埔寨“王子集团”(Prince Holding Group)主席 陈志(Chen Zhi),该集团被指控在东南亚多地经营诈骗园区,实施大规模“杀猪盘”(pig-butchering)投资欺诈。

文件揭示的中国执法腐败线索

美国政府的起诉文件中多次提及中国境内执法机关人员被卷入此案。
根据文件第 27–28 段:
陈志及同伙通过贿赂手段,从中国公安部(MPS)及国家安全部(MSS)官员处提前获悉执法行动信息,从而规避突击搜查;

2023 年 5 月,一名共谋者与中国公安部官员通信,对方表示可“帮王子集团脱身”,共谋者则提出“照顾”该官员的儿子作为回报;

同年 7 月,该共谋者指使一名中国执法人员要求地方警察为集团敛财,“让警察先去抢劫,再以公司名义谈保护”;

陈志还自称与国家安全部有“付费情报通报安排”。
这些细节并非由媒体报道,而来自经联邦法院备案的宣誓诉状,文件末尾由 FBI 特别探员 Charles Lee 签署核实。
若属实,这些行为显示王子集团在中国境内获得部分执法人员的纵容甚至协助,使跨国犯罪得以持续运作。
世界上有三件最蠢的事:第一,把钱借出去,等人家主动还。第二,闷头做事,等老板主动提拔。第三,使劲对人好,坐等别人的感恩戴德。
几乎很多中国人的两幅嘴脸:穷则阿Q附体,达则商鞅上头。这里所谓5000年悠久文化的精粹,都是如何下跪,和如何让别人下跪的文化。这些中国文化深入骨髓,永远也接受不了普世价值。
如果你曾经在某个领域碾压过周围人,哪怕只是班级排名,比赛名次,又或者是你某个技能远超同龄人,这本身就是铁证。你骨子里就带着赢家的基因,你赢过,这不只是能力的证明,更是你新气的上限。那份底气,那份学习能力潜质,还有你不甘沉沦的心,就是你最硬的底牌。人最难的不是重新开始,而是你要守住你心里的那团火,你很不服输,还能拼搏的心气,你根本不需要质疑自己,只需要唤醒那个曾经碾压全场的自己,把你当时的那股劲儿带到当下,你会发现东山再起绝对可能。
人什么时候才会大彻大悟,当你爱错人,结错婚,生场大病,生意失败,经历生离死别和背叛时,你就会明白,什么是人生之无常。这是命运对你的考验,同时也是让你在渡劫,所有大彻大悟之人,都曾无可救药过。记住,心不死则道不生,身不苦则福禄不厚。这个世上根本没有任何一句话,可以让你醒醐灌顶,大彻大悟,真正让你清醒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吃亏和吃饭一样,吃多了就会成长。爱你的人,教你善良;伤你的人,让你坚强;好的人,给你温暖;坏的人,给你成长;最差的人,也给了你教训。别人怎么对你,是信的因果,你怎么对别人,那是你的修行。
真关心:听完就行动,“需要我帮忙的吗?”
假关心:听完就满足,“天哪,还有人过的比我惨"
原来很多的关心,只是为了打探清楚,你过得到底有多惨。
—— 毛姆
表达欲越强烈,主体性越磅礴 拉康认为,我们的欲望总是指向一个永远在滑动的能指。当我们得到某个欲望对象时,常会感到隐约的失望,因为真正驱动我们的,是那个无法被完全言说的欲望结构本身。这种求而不得其真的状态,正是我们持续表达的永恒动力。 完整的叙事能力,是最高级别的自我意识构建。 未经叙述的经历是混沌和混乱的。是叙事对它们进行了筛选、排序和诠释,将“发生了什么”变成“这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们因此获得了内在的连续性和完整感。 这就是为什么深度交谈常常给我们带来高潮般的快感,因为我们在他者确认的目光中看到自我最辽阔的边界。那个惯常的、狭小的我,在对话中被更复杂、更丰富、更互联的我们所取代,我们体验到从自身局限中解放出来的、无与伦比的自由与狂喜。 表达越频繁,主体性的边界越清晰。在词语落下的瞬间,我们第一次真正看到自己想法的模样。 那些用词精准又高级的人,也是主体性无坚不摧的人。 但碎片化信息解构了这一切,持续性的叙事都被打碎,只剩下孤立的、瞬间的事件。我们习惯消费15秒的刺激,以至于所有的交流最后都变成社交媒体上共享的短视频链接,起承转合失效了。 不知道该交流什么,因为共同的意义场域已经破碎,我们失去了可以共享的叙事语法。 表达欲的枯竭,带来了主体性的坍缩。弗洛伊德说,被压抑的物会以更暴力的方式回归,长久的沉默寡言之后,愤怒、焦虑和低落会从我们的精神裂缝里流出。 写到这里,想到本雅明关于时间绵延的观点,他说现代资本主义建立在一种空洞、均质、连续的时间观之上,这种时间像一条无限延伸的传送带,上面永远堆满同样的灾难,每一个新时刻都是旧灾难的重复,这种时间让人麻木。 所以我们要大量的、频繁的表达自己,日记也好、deeptalk也好、写作也好甚至发呆也好,只要这样才能感受到我之所以为我的连续感,真正享受到时间的绵延… #拉康
当你慢慢了解到,中国这片土地上,不只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认知,都跟世界是相反的,截然不同的时候,你就明白了任何奇葩的、扭曲的、错位的、颠倒三观的事情发生,都不足为奇了。
你但凡想活的自由,你有一个关卡要过去,就是你需要不怕别人说你。但凡别人说你,你就撑起来,要证明自己,我不是那样的,那你永远做不了自己,就是不要在意别人说你,你活成谁,最后都有人说你。而且别人会为了让你不高兴,故意来说你,这就是纯粹的好人的枷锁,要把这个枷锁给他人为的卸开,这才能拥有自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