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耐心其实是人类最稀缺的品德之一。

缺乏耐心的人,在投资上几乎难逃亏损的命运。他们恨不得短时间内用尽杠杆、合约、期权,希望一夜暴富,最终却往往因操之过急而自食其果。

缺乏耐心的人,也很难真正体会幸福。他们的性格往往焦躁易怒,稍有不顺便情绪失控,哪怕是生活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引发剧烈的情绪波动。长年累月的焦虑使他们难以安宁,失眠成了家常便饭。

耐心,若再辅以乐观,往往能成就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小红书/Instagram等展示“美好生活”的社媒app最大的毒害就是让无数年轻人去相信很多人生骗局叙事,最后自欺欺人,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抑郁中。

比如总是相信“别人的生活最好”,“别人的老公更有钱脾气更好”,“别人的妻子更美丽善良”,“生活本可以如此幸福”等叙事。

人生的真相就是苦难和痛苦(pains)会伴随一个人的一生,无论任何阶层,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无法完全摆脱苦难。

人类自身有一个很大的矛盾体,就是上帝创造人类的时候,只给了有限的力量,智慧以及时间,但却给了人类无限的欲望。

据我所知,不同阶层的人,面临的是不同纬度的痛苦,有来自工作的,有来自利益纠纷的,有来自家庭的,有来自童年创伤的,有来自身体健康的,也有来自心理健康的,也有来自衰老恐惧的,甚至还有来自政治层面。

根据很多心理学的统计,人一辈子中真正幸福和快乐的时间,实际上只占小部分,而且绝大部分还是在童年和老年的时候。

人一生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去认清生活的真相,并去实现和解,并去超越。

不要去过分担忧未来,而要珍惜当下的幸福时光。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行了。

多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所拥有的幸福, 时刻要降低自己的期待和欲望。一定要感恩、知足,并且拥抱智慧。
中国历史那些针对皇权巩固的社会服从性测试:

"指鹿为马"(赵高):秦二世时,赵高故意称鹿为马,试探群臣是否服从他的话。敢反驳的官员后来都被清算,这是典型的政治服从性测试。

朱元璋杀功臣: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屡次以宴会、测谎等方式试探开国功臣是否忠诚,最终大量诛杀功臣,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等。

雍正试探官员忠诚:雍正帝通过密折制度,让大臣直接向他汇报,同时派人暗中监视,以此测试官员是否真正效忠。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传统儒家伦理本质上是一种长期的服从性测试,要求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长辈、君主、夫君。

科举考试:科举制度不仅测试知识,也测试对儒家思想、封建秩序的忠诚,必须按照标准答案作答,否则即便才华出众也无法入仕。

守节烈女制度:在封建社会,寡妇守节、女子不能改嫁,是对女性服从性的测试,很多地方甚至会建“贞节牌坊”以强化这一观念。

廷杖制度:明清时期,皇帝可以随时对官员施以廷杖,官员必须顺从,不许反抗,否则可能加重惩罚。

跪拜文化:官员见皇帝、子女见父母、妻子见丈夫都要跪拜,实际上是强制性服从的仪式化表达。
不要回应别人向你投射的恶意,也不要反复咀嚼充满恶意的话语,只要不纠缠不回应,它就无法作用在你身上,不去接住它,不要与其产生链接,它就原路返回。李小龙曾说:不对自己说负面的话,即便是开玩笑,你的身体无法分辨其中的不同。语言是能量,可以用来施咒,所以"拼写"(spell)和"咒语"(spell)是一个词。改变对自己的说话方式,你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你不仅在改变,同时也是选择。
以上言论与佛教中的一些思想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显著的不同。以下是详细比较:

相同之处:
1. **觉察与智慧**:佛教强调通过觉察和智慧来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以上言论中“突然看清身边的人”可以类比于佛教中的“见真谛”,即洞见事物的真相。

2. **慈悲与无执**:佛教提倡慈悲心,爱护一切众生,但同时强调不执着于任何事物。言论中提到“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但不要执着于任何一个人”与佛教的无执观念相符。

不同之处:
1. **因果与目的**:佛教讲因果报应,强调每个行为都有其相应的结果。言论中提到“老天在保佑你,让你发现一个人不好”,这似乎暗示了一种外在力量(如天意)的直接干预,而佛教更强调内在的因果关系,不依赖于超自然力量的干涉。

2. **痛苦与解脱**:在佛教中,痛苦(苦)的根源是执着(贪、嗔、痴),解脱痛苦的途径是通过修行达到涅槃。而言论中“为了让你难过”与“让你以后不再受苦”之间,似乎更强调一种外部的试炼和保护,而不是通过自身修行来超越痛苦。

3. **目的与过程**:佛教的修行过程是系统的,涉及戒、定、慧三学。而言论更多是对于人生经验的简化阐释,缺乏对修行过程的描述。

总结来说,虽然言论在总体上表达了对觉察和无执的认同,但它在解释痛苦和解脱的因果关系以及修行过程上,与佛教的详细教义有显著的差异。
当你突然看清身边的人,是一件幸运的事,那是老天在保佑你,让你发现一个人不好,不是为了让你难过,而是老天看你太可怜,所以说让你窥见一点真相,让你以后不再受苦,建议啊,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人,但不要执着于住何一个人。
你看这世人多可怜,喜欢的得不到,得到的不珍惜,在一起时怀疑,失去了又怀念,怀念了又想相见,相见了恨晚,最后两相生厌终,其一生满是遗憾,总有一个人住在你的心里,却消夫在你的生活里。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自律并不是说你要保证8点吃早餐,8点半出门。自律是如果你有某种设想,那么你要决定它是否值得去做。
如果它值得去做,你就尽你最大的能力,去得到它逻辑上的结果,这叫做自律。即使其中有些地方招人不喜欢,你也要坚持过去、去做。
-David Bowie
知道何时拒绝、何时接受他人的请求,是决定你人际交往的舒适程度的重要因素。只有懂得拒绝别人,你才能为自己争取所需的时间。
——内德拉·格洛佛·塔瓦布《界限》
人们总说成家立业才算完整。但若一个人从未直面过自己的破碎,完整不过是精致的幻觉。爱情的本质不是填补空缺,而是照亮彼此的孤独,若一个人未曾直面过自我的破碎,婚姻只会成为掩盖伤口的绷带,而非治愈的药。
这不是民间迷信,而是一场由统治集团精密操控的针对亿万人民的社会服从性测试。始于一则荒诞的谣言,终于一场不需要真相的盛世。这就是公元1768年大清乾隆时期著名的叫魂案。叫魂案里第一个被公开斩首的妖人,是个在土地庙躲雨的乞丐。判决书显示,他的罪名是眼神可疑。

什么是叫魂呢?就是据说术士们可以通过你的头发、衣物,甚至是名字就可以做法吸取人的精气,直至精尽人亡。这妥妥的扯淡吧。衙门处理这种事,刚开始也是按照一般的治安问题对付一下,可随着这种案子的增多,有政治嗅觉的官员就觉得不对味儿了。

这被叫魂的人发辫都丢失了,要知道这可是在留发不留头的清朝。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人意图谋反,于是上报紫禁城。在乾隆看来,满清入关时的留发不留头,早已将发辫作为汉人臣服的标志。此时江南悄然兴起断发酵魂的巫术恐慌绝非偶然。

根据北京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邪教案显示,叫魂案爆发前三年,江浙秘密会社成员增长400%,民间私刻“反清复明”印信,查获量激增23倍。发辫作为满清统治合法性的图腾正在松动,乾隆需要的不是辟谣,而是一场重新激活社会恐惧的精神发辫接种。

随即,粘杆处的密探在杭州茶楼放出关键谣言,被剪辫者七日必亡。这个死亡倒计时,让每个清晨摸到脑后发辫的平民,都成为皇权的义务报警器。据杭州府志记载,仅乾隆33年4月,全城就发生1742起自检发辫的报案。人们宁可伪装成受害者,也不敢被划入潜在造反者的名单。

更可怕的是,叫魂这件纯扯淡的事,经过这么一上纲上线,每个普通人无论善恶,都有了合理合法栽赃诬陷别人的权利,他会无限放大一些小人物,在接触权力时那种近乎刁难的恶。而对于那些温顺的底层人来说,你会面临随时被别人诬陷的风险,这就是乾隆需要的效果。

通过激活全民高密体系,制造人人可能被剪辫的随机恐惧,实现人人必须向皇权求救的绝对依附。在台北故宫馆藏的《乾隆朱批奏折》中,就记载有乾隆给两江总督高晋的密语,此番非为除妖,实乃验看人心。所以这么一场看似荒唐的除妖大运动,其实质也是皇权对官员忠诚度的量化考核。

有些官员不上道,比如山东巡抚富尼汉,最初晨报抓获了16人,立即受到乾隆,“他省皆数百,尔独异乎?”的斥责。这说明什么?你抓的对不对不重要,抓少了肯定会挨骂。而后乾隆还出了激励机制,每斩首一人记“忠勤分”五点,超额度抓捕可抵付税欠额,一人头可以抵一百两税银,而刑部主事以上官员,按月可以领取勤王津贴。

在这种算法驱动下,浙江萧山县令一夜刑讯致死三名乞丐,创下单日结案率300%的记录。江苏按察使发明“连坐速捕法”,将单个谣言案扩展为18户53人的邪教集团,而此时全国监狱爆满,催生出“站笼租赁”的新兴产业。当所有的百姓都活在恐惧中,忙着自证清白时,一场官僚系统针对民脂民膏的系统性掠夺也正在悄然展开。

其中,刑部发明熟魂银,缴纳二百两,可自动免疫摄魂,这相当于农民20年的收入。户部拨付48万两“缉妖银”专款,实际用于抓捕金9万两。苏州制造局借“搜查妖书”吞并民营机户170家,实现行业垄断。浙江海塘工程款被挪用“缉妖”后。次年台风冲毁堤坝,致9万人溺亡。1768年案发当年,江浙米价上涨70%。

在这场叫魂案中,通过清高宗实录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真正被处决妖人只有37人,在缉拿过程中虐杀致死者有428人,因恐慌导致间接死亡的高达31.7万人。而叫魂案中最可怕的后果并不是死亡数字,而是对民族心理的永久性阉割。这种封建集权统治的本质,就是让所有人活在人为制造的恐惧里,直到忘记人应有的模样。
一个人的境界不是你知识的多少,而是你判断力的强弱。学知识的目的不是要增加一大堆死知识,是通过知识提高判断力。什么判断力?主要是指价值判断力。什么叫价值判断力?就是你知道美丑,知道善恶,知道是非,知道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知道我们应该支持什么,应该反对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人的素质。
不要同情弱者,弱者不一定是好人。弱者其实都很蠢对帮过他的人,恩将仇报;对唤醒他的人,充满敌意;对有钱有势的人,倒头就拜;对画饼的人,感恩戴德。
在社会上,随手的小事都喜欢使唤你的人,你在他潜意识里就很廉价。别人只会因为你的强大而尊重你,并不是你的友善。请人办事,饭局上的人不要超过三个人。底气和安全感来源于你的脑袋和口袋。不尊重你的人,有时给你发消息,过半个小时再回。如果有人当你面,说了一件别人身上和你一样的事,他就是来套你话的。如果亲朋好友告诉你,某个东西能赚大钱,他就是找你接盘的。给人担保,就相当于给人借钱。利益面前你永远都不知道谁会做什么。你越心软,就越有人会利用示弱来麻痹你。有些事可以退一步,让一步,但是得寸进尺不行。
普通家庭根本不会教孩子社交。你去问问那种做人特别精明的长辈,如果他们愿意卸下道德榜样的包袱,教你一些真实有用,且有些阴暗的东西。你就会发现,受欺负的人,都有着言行上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反映的就是他内在的强与弱。很多欺负并不一定是硬暴力,而是语言暴力、精神暴力、情绪暴力,这考验的核心,是一个人对人性的深入了解,这还不算深,更深的是一个人对人性的利用。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