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是孤儿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表现,任何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类似的表现,与其说是原生家庭,不如说是成长环境,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家长,老师,小朋友的集体。知道环境伤害了成长还不够,还要知道环境是如何导致这些表现的,更需要知道如何走出这些困境,对成年人才更有意义。不然,一句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生家庭伤害了我——更像不愿意变得更好的甩锅托词。
九个迹象说明原生家庭伤害过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外人态度温和,但独处或者和孩子、另一半在一起时,会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突然爆发。不敢表达自己真实需求,常常压抑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习惯性委曲求全。讨好型人格,这样人格的孩子,很敏感,常常担心自己被讨厌、被嫌弃,所以会想办法讨好父母,来换得父母的认可;习惯性委屈自己,来避免冲突。不配得感,别人对你好,你总是无所适从,不敢坦然接受;别人送你礼物,你一定会加倍还回去。总有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泪失禁体质,你和他人起冲突或者有矛盾时,常常控制不住地流泪,恨自己不争气,但就是忍不住,常常觉得委屈心酸。渴望被认可,你总是非常努力,渴望被认可,渴望被看见,渴望得到夸赞。但是不管你怎么努力,你都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总有否定的声音在环绕你,挥之不去。自卑、敏感、多疑,你习惯与他人较劲,习惯与他人比较只有赢才能让你获得快感。经常患得患失,面对他人评价常常让你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总是悲观厌世,总觉得人生没意思,了无生趣,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遇到困难只会往坏处想,很容易悲观。
废掉一个人最快的方式,就是你不停的在一些小事上去纠正他。因为纠正本身它就是一种变相的批评。而批评他会改变一个大脑,这个就会让人变得又懒又笨。就比方说你看有些特别严格的父母,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忍不住去纠正一下,刷完牙牙刷怎么放,又说吃饭掉了一厘米也要说,甚至别人家孩子放松了,也要趁这个机会教育下孩子,美其名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父母看似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呢?就这种持续性的纠错不仅不会让孩子做对行为,反而会让他变得很懦弱,还会失去自主性。因为无论孩子干什么都会被父母说,他潜意识里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好,那干脆我就什么也不做了。我只有不做,才能彻底杜绝犯错,才能杜绝被批评。他会主动的对自己什么事儿都提不起兴趣,看起来很懒惰,也没有什么时间观念,爱迟到、爱拖延,而且他也不会主动去思考。

你要知道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的作用就是不断的去观察,去对比,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然后开始进行自我纠正。但是如果父母走是介入你的这个自我纠正的过程,镜像神经元员他调动不起来的,这个孩子就会失去自我思考能力,他会过度的依赖父母的质量来做事。那时间久了呢,这个人反应就会越来越慢,给人一种呆呆笨笨的感觉。

同样的,我们在亲密关系里,如果你的伴侣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反复去纠正你,动不动说你笨,什么事儿都做不好。这种纠正的背后,他其实是对你这个人的一种否定。你在长期的否定之下,你的大脑会变得迟钝的。碰到需要你自己去决策的事情,你会恐慌,也会极度的依赖你的伴侣帮你做决定。

同时你也会回避挑战,不愿意去离开舒适区,去接触新鲜的人和事。你你会感觉伴侣的事情就会你感觉不断的去提醒你,你不行,没有他你就什么都做不好。那么这种情况久了,会让你开始惧怕别人的眼光,对外界评价过度敏感,甚至对善意的建议也会感到不安和反感。也就是说如果你发现你在一段关系里变得越来越敏感的一种反应迟钝,这不是你天生就这样,而是你的另一半总是在反复纠正你,去否定你。这个他不是为了你好,它是一种消耗。

所以明白了吗?如果说你是家长,你一定要清楚,不要过度去教育你的孩子。在涉及到安全、品德、三观这个大事上该管,但是一些小事儿要学会适当的放手。你必须要允许你的孩子去尝试中了解这个世界,给他试错的空间,你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试错,孩子才会总结和成长。如果你是那个从小被纠错长大孩子,又或者你身边正好有一个这样反复纠正你的人,我们一定要明白,父母和伴侣之所以总是不停的纠正你,根源是因为他内心有极大的焦虑感,他特别害怕失控的感觉。

所以事无巨细,目的他是为了获得一种掌控感,这个本质上就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课题。而你要做的就是树立好自己的边界,你不要轻易的接受对方的投射,你更不要主动去承接他们的课题。当你的边界足够清晰,遇到那种恶意打压你,试图完全掌控你的人,你才能够永久去去离开。
最好的养生就两个字:少想!如今门诊70%的疾病都源于想太多,也就是多虑。那些辗转反侧的深夜,反复撕扯的纠结。少想过去的事情:心理学有个反刍效应,就是越想遗忘的伤疤,越会在脑海里循环播放。那些没说出口的委屈、没抓住的机会、没挽留的人,就像攥在手里的玻璃渣,握得越紧,血流得越多。真正的养生,是学会把往事装进漂流瓶。少想未来的事:人90%的焦虑都源于灾难性想象。没到截止期的工作,没发生的矛盾,没确定的体检报告,在脑海里提前预演了八百遍悲剧。可生活最讽刺的真相是,你担心的事80%不会发生,剩下20%想了也没用。少想别人的事:人生90%的烦恼,都在操心别人的课题。同事升职加薪、亲戚买房买车、朋友婚姻变故。这些看似与你有关的事,实则都是他人因果。最高级的养生,是修炼关我屁事的屏蔽力。少想做不到的事:总盯着自己够不着的东西,相当于慢性服毒。羡慕别人的豪宅名表,焦虑孩子的升学压力,纠结原生家庭的创伤,本质都是在用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真正的智慧,是允许鲜花与荆棘同在。
人生有四个底线一定要告诉孩子:这四个底线是心灵的支点,精神的支撑,人生的保障,是你过好这一生的基石。第一是身体的底线,不要因为任何人任何事伤害或出卖自己的身体,健康永远排第一,没有健康一切成就,财富,地位都失去意义。第二是生活的底线,是物质和精神的独立,物质的贫穷能摧毁你一生的尊严,精神的贫穷能耗尽你几世的轮回,任何时候你都要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保持独立,心有诗和远方,手拿一技之长。第三是交友的底线,一生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交朋友不一定要交有钱有势的但一定要交有情有义的,不一定要交形影不离的,但一定要交心里有你的,利益之交万千,不如真心知己一人。第四是做人的底线,穷时不坑蒙拐骗,富时不目中无人,苦时不出卖朋友,难时不算计他人,成功之日,别忘了帮你的人,风光之时,别忘了挺你的人,富贵之后,别忘了陪你的人。做人一辈子,人品是底子,守住好人品,经得住人性考验,抵得住岁月变迁,未来自有芳香满路。
为什么我知道这么多知识,反而我什么都不会做了?很简单,因为真正的知识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就比如那些写书很厉害的大作家,你以为他们都是很精通阅读理解,其实不然,他们做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连及格都及格不了。他们写作的时候只是全神贯注,自然而然的把心里想的都写出来了,而不是先想我应该表达怎样的情感,我应该利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我应该用怎样的结构去写。当你脑子里被这种太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反而你本来也能写一点,最后也什么都写不出来了。所以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先去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而不是先去学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理论,这反而会让你成为一个头脑僵硬的书呆子。
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理解能力?人的大脑不存在理解能力这个模块,就是换一句话就说,我们的大脑里,没有管这个理解能力这块区域的。那我们遇到事情或者学一个新的知识,怎么有理解能力的。其实,人们对于新东西的理解,全是调用大脑里的老的知识,就是你遇到一个事情,你学一个东西,你要去链接你大脑里的那些老的知识,然后这些知识接口对上了,才可以学会新的东西。就是你的理解可能才会正确,所以就是人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的知识,是学在习已知的基础上新知,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东西的时候,必须有已知的东西在你的脑子里,已知的东西和新学的这个知识,它俩联系起来,你才能学得会。
“不要同情弱者,弱者不一定是好人,弱者其实都很蠢,对帮过他的人,恩将仇报;对唤醒他的人,充满敌意。对有钱有势的人,倒头就拜;对画饼的人,感恩戴德。 ”

——刘震云
1973年上海招待西哈努克亲王 百只鸡做的菜倒掉两回
1973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到上海,提出要在豫园内吃一顿饭。
来上海之前,西哈努克亲王在南京夫子庙逛过,在那里吃过一顿饭,尝了十二道点心。南市区饮食公司听说此事后,一定要让亲王吃十四道点心,体现上海城隍庙的水平。一声令下,豫园内的各路精英 汇聚一堂,整出一套别具风味的点心,共有十四道:一叶小粽子、桂花拉糕、三丝眉毛酥、鸽蛋圆子、酒酿小圆子等。

这一政治任务下达后,公司革委会连夜调档案,查三代,苏帮点心泰斗陆苟度和周金华、谢炽川等一批“苗红根正”的高徒被选派操作。肖建平家庭成分好,也被入选。据他回忆,为了确保质量,做点心的芝麻要一粒一粒拣,糯米要一粒一粒捡,瓜仁大小、薄厚要一致。操作现场还有荷枪实弹的民兵“恭候”。西哈努克亲王夫妇在豫园内的绮藻堂品尝美点,服务员提着竹篮把点心从桂花厅送到豫园门口,再有人接应到厅堂,最后服务员送上桌,旁边始终有人监控。

肖建平说:“城隍庙为此封了三天三夜,九曲桥边一片寂静。”

为了让西哈努克亲王吃到地道的鸡鸭血汤,要求一碗血汤中的鸡卵达到“三同”标准,即直径相同、色泽相同、形状相同,这下苦了厨师,他们只得三下南翔,杀了108只鸡才找到如此高标准的鸡卵。谁料西哈努克亲王推迟了来豫园的日期,第二天再杀108只鸡。谁想到这天亲王心血来潮,跟莫尼克公主打网球停不下手,烧好的鸡鸭血汤只得倒掉。第三天2月19日,亲王总算大驾光临,对十四道美点大加赞赏,尤其是鸡鸭血汤,吃了一碗不过瘾,又来了一碗。

转载出处:《天天新报》2008年8月10日第26版
什么是鸟笼效应?顾名思义,它讲的就是如果你在一个地方放一个鸟笼子,经过的人多了,看到的次数多了,总会有人放一只鸟进去,所以你家的阳台只要摆一个鸟笼在哪,早晚你都会养鸟进去的,摆一个狗笼在哪,早晚你都会养狗进去的,摆一个花盆在哪,早晚你都会养花的。人很多时候是真的会为了想吃一口醋,包一顿饺子,为了搭配一个帽子,配一身衣服。本来想买一辆雅迪回来,开回来一辆奥迪。所以有时候真正驱使人的欲望的,可能不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东西。你喜欢上一个异性,可能是在很多年前某一个街角看到一个背影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什么是旁观者效应?就是在社会群体中一旦发生一件事儿的时候,旁观者越多,能够帮助你的人就越少。当你在大街上被人欺负,在商场被人抢劫,在车站被小偷偷包的时候,如果你一直喊救命,可能很多人都会围过来看热闹,但是很少会有人帮你。你如果喊救火,那可能往反方向跑的人会更多一点,帮着你跑的人也不会太多。但是你如果抱住一个人,让他来救你命,那个人再弱小,他可能真的会伸手帮你的。所以当你真的要做一件事儿的时候,你记住尽量的去减少旁观者,一定要聚焦在那个真的能够帮得上你的人。
什么是斯坦纳定理?简单的描述一下这个定理的意思,就是你在和任何人对话的过程中,你只要说的越少,你就能听的东西越多。其实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天生具有表达欲的,人类更是如此,尤其是在语言上的表达。欲人其实穷极一生都在追求别人对自己的认同,而这个认同的途径就是最先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观点认同。所以只要你学会做一个倾听者,你就可以自然而然的获得别人很难获得的信息。如果看过福尔摩斯,看过柯南这些侦探作品的,或者在我们很多破案片的影视剧里,你都能看到那些寻求真相比较厉害的人。开始他都是一个特别好的倾听者,只要说出几个简单的钉子,整个真相就会在每一个经过的人口中娓娓道来。所以当你想了解更多的东西的时候,你一定要记住,你只要说最少的话,你就能听到最多的信息。这也是我们完成所有的布局,知己知彼的第一步。
越是穷人和弱者,就越喜欢讲感情,越喜欢拿道德去绑架别人。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自己都穷困潦倒,却满嘴道德的感情,还总觉得自己是个好人。
人最高级的炫耀, 是你这一生拒绝过什么。 你能拒绝的东西里, 藏着你不随波逐流的性格, 和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骄傲。
把喜欢的东西分享给不懂的人,是一种自取其辱式的孤独。
成功,你分享什么,都是经验;
失败,你分享什么,都是笑话。
不要为了别人的看法,就一味的想改变自己,到最后既无法成就别人,也找不回自己。
人生有三大错:
向糊涂人说明白话;
试图和不靠谱的人做正经事;
和无情的人谈感情、讲交情。
让自己强大的几个原则: 不要对尚末开始的事情大惊小怪,已经决定的事情就不要抱怨,不要给自已正在做的事情泼冷水,已经结束的事情不要总是再想再后悔。
有生命力的人一定要往上走,无论你是通过读书,还是通过工作,因为在底层,你就只会被沦为活靶子。你对世界的激情,对新事物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会被他们通通归类为是浮躁、不成熟,好高骛远。然后他们会不断的去打压你,直到你的生命力彻底消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