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所有和你谈理想主义的人,但要尊重那些践行自己理想的人。
人生啊,总是爱跟你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让你在错过和遇见之间徘徊,让你在遗憾和珍惜之间摇摆。很多人都是到后来才恍然大悟,那些曾经以为的失去和遗憾,其实不过是在暗地里帮助你筛选,替你剔除那些不合适的人,甚至是帮你躲过了一些劫难。你现在所紧握的,其实就是最好的安排,是最恰当不过的。你得相信,时机到了,自然会领你去见对的人,去做那些对的事情。
当背叛的利益大于相处的利益的时候,任何关系都是不堪一击的。人品好的人在背叛的时候,可能会给对方留有余地,吃相不会太差,或者他会尽早退场,就压根儿不会去做这件事,但是人品差的人会敲骨稀髓,然后再给你一刀。所以一段关系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做最坏的打算,如果不能够体面的退场,你不能够接受最坏的结果,就不要开始,不要去怪别人骗了我们,因为任何人都有骗自己的可能,只是时间和时机味道而已。记住啊,别人的任何事儿都不能大于你自己的事儿,任何道德都不能够绑架你的利益,你的前途,因为你是你前途和利益的唯一负责人,任何与此相违背的人和事儿都不要参与。你要永远记住自己无钱可花的时候,无事可做的时候的那种窘境。但凡我们心软一次,你就会重蹈一次覆辙。
5202年了,大家怎么上网的?
据我所知,大部分人离开了app,已经不会上了。但是人人短视频了,把快抖当搜索引擎用。
在2007年,自由门给我打开了新世界,从此魔法上网18年了。从2015之后,我主要靠RSS,订阅源1100+。
手机上除了不得不装的微信、高德地图这些,能用网页尽量不装app,清清爽爽。

章工
如果你对现状不满,找到一个自己可以改变的突破点,可以是形象、技能、思维、态度……

任何你可以把它变好的东西。这个就是改变现状的开始。
少年心气就是未来一定会成功和出人头地的傲气,就是一种别人怎么打压都消失不掉的自信。少年心气是不可再生之物,不好的经历会把一个人的锐气磨掉,一个人一旦失去了锐气,那么他的本事和天赋会连一半都发挥不出来,而且几乎不可能恢复巅峰。每个人都有状态不好非常痛苦的时刻,不过度焦虑,接纳自己不好的情绪,必要时向外寻求帮助,多读书丰富灵魂,多运动锻炼身体,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红色高棉在中共扶持下,协同越共,经过5年战争,最终打败龙奈政府,攻入金边。这些柬共一进入金边就对钟表店、摩托车店进行洗劫,然后将市民赶入农村。这种统治措施,古今中外历史从没有发生过,为什么红色高棉采取这种残酷灭绝人性手段管理社会?红色高棉宣称是共产党组织,本质是中共输出革命,其一 切经费,包括武器弹药、医药等,100%由中共提供。

柬共夺权后却没有能力治理整个国家,只能将人民赶出城市,整个社会的呼吸都停止了,对外联系、消息被切断,除了中共的话语,没有别的声音。因为缺乏人才和干部——除了上层几个人受过教育外,其余90%都目不识丁,红色高棉除了将国家变成原始社会外,没有其它统治方法。柬共头目波尔布特是一个教师,崇拜毛泽东,60年代曾秘密到中国接受培训;乔森潘早年毕业于巴黎高等商学院,曾在西哈努克王朝担任几年商业部长,没有结婚,仇视社会;还有农谢、胡南、胡润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

---蔡昇海:柬共祸乱50周年回顾
图3:柬埔寨博物馆里遭受柬共杀害的人民的遗照。(AFP)
你发现的这个英文冷知识确实很有意思!关于词根“dec”(表示10)以及月份名称的演变,确实反映了罗马历法的历史变迁。我来稍微整理和补充一下这个故事:
原始罗马历法 最早的罗马历法确实只有10个月,从 March(三月)开始,到 December(十月)结束,全年大约304天。这是因为当时的罗马人主要以农业周期计时,冬天那段“没啥事干”的时间就不算在月份里了。所以:
March = 1月
April = 2月

December = 10月
加了两个月 后来发现一年304天不够准,跟太阳年(约365天)对不上。于是,大约在公元前713年左右,罗马国王努马·庞皮利乌斯(Numa Pompilius)改革历法,增加了两个月:January(一月)和 February(二月)。按理说,如果按顺序加,新的一年应该是 March, April, …, December, January, February,这样 January 和 February 自然变成11月和12月,就像你说的“补在后面”很合理。
为啥插到前面? 但罗马人偏不这么干。他们决定把 January 放在开头,作为新一年的起点。这可能跟文化习惯有关,比如他们想让新年有个明确的“开始感”,而不是接在 December 后面。至于 February,则顺势跟在 January 后面。这样,原来的月份顺序就被整体后移了两个位置:
January = 新1月
February = 新2月
March = 新3月

October = 新10月(词根“oct”本意是8)
December = 新12月(词根“dec”本意是10)
词根和现实的错位 这就导致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错位”现象:
“Sept-”(7)成了 September(9月)
“Oct-”(8)成了 October(10月)
“Nov-”(9)成了 November(11月)
“Dec-”(10)成了 December(12月)
背后的“大聪明” 你提到“有个大聪明说新加的两个月要从头插入”,其实这个决定可以追溯到罗马的文化和政治因素。January 被定为新年起点,后来还跟罗马神话中的门神 Janus(掌管开始与结束)挂钩,象征新旧交替。至于为啥不把新月加在后面,可能也有避免打破原有10个月“传统顺序”的考虑吧。
总之,这个冷知识确实挺好玩的,语言和历史的碰撞总能让人感慨: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背后还有这么一段“脑洞大开”的故事!有什么别的冷知识想分享吗?我也很乐意聊聊。
有一件事我非常相信,那就是灵感是短暂易逝的,要立刻行动。

所以当你受到启发想做某事时,就去做那件事。

如果我受到启发想写一篇博客文章,我想在那一刻就做。
如果我受到启发想发一条推文,我想在那一刻就做。
如果我受到启发想解决一个问题,我在那一刻就做。
如果我受到启发想读一本书,我想读,就在那时读。
如果我受到启发想解决一个问题,我当场就解决它。
如果我想学点什么,我在好奇心产生的那个瞬间就去做。
好奇心一出现,我立刻就去学那个东西。

我下载书,上谷歌,用 ChatGPT,不管用什么方法,我当场就把那件事搞清楚。

学习就是在那时发生的。

它不是因为我安排了时间,因为我留出了一小时,因为当那个时间到来时,我可能心情不同了,我可能只想做点别的事情。

所以我认为那种自发性非常重要。

当你在享受乐趣时,当你通常在享受过程时,你会学得最好,而不是当你被迫坐在那里做的时候。

你还记得多少学校里学的东西?

你知道,你被迫在这个时间、按照这个日程、根据这个人去学地理、历史、数学。

所有让你印象深刻的东西,都是在你想要学的时候,在你真正有渴望的时候学到的。

而那种自由,那种在你想要行动的瞬间就能行动的能力,是如此具有解放性,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中都很少体会到它。

如果你一生都那样生活,那就是通往快乐的秘诀。

--- 纳瓦尔访谈震撼启发到我的一段话。
很多人以为自信是一个人相信自己什么都能干成,其实不是,没有任何人什么都能干成。

自信的前提,恰恰是基于对自我和客观环境的全面、正确的认识;
这又要求这个人聪明有能力思考现实、见多识广看过足够多样本、敢于尝试有一个不怕风险的强势性格去试错和试探自己的边界。
成熟真正的魅力,则是站在时间的高地,看着一大堆陌生的面孔走来,却极少伸出审判,或揠苗助长的手。
高校招生的政审制度
1949年中共建政之初的前两年,高校的招生还沿用着前政权的招生模式,各高校单独招生,这种模式不利于政府的控制,特别是无法很方便地限制高校的生源。至1952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开始进行初次的统一招生考试,统一招生的方式方便了政府对生源的审查,1953年正式出台了政审制度,规 定下列人员不能参加高考:
1、现被管制分子;

2、反革命分子和现行破坏活动分子;

3、确因反革命以及品质极端恶劣而被国家企业、机关、部队或高等学校清洗或开除的分子。

自此以后,高考的政治审查制度长期存在,并且随着极左思想的发展,审查也越来越严格,被限制的考生也越来越多。比如1955年的《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政治审查标准》中:规定了下列人员均不录取:

1、被管制分子;

2、目前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分子;

3、五方面反革命分子;

4、被我机关、学校、部队、团体或工矿企业部门清洗或开除,现无确实证明有显著悔改表现者;

5、政治历史复杂,很难弄清而有可疑材料者;

6、品质恶劣或有反动言行、不堪教育改造者;

7、直系亲属被处死而本人坚持反动立场者。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后,当局认为知识分子中仍有不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分子,因此对于培养知识分子的高等院校加大了控制,把入学的门槛进一步阶级化,规定了下列人员均不得录取:

1、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

2、思想反动、坚持反动立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分子;

3、品质作风极端恶劣(例如,一贯偷窃、严重的流氓作风等)屡教不改的分子,均不应录取。

与以前相比较,1957年的规定不再是具体的标准,而是提出了不录取的原则,这些原则人为可操控性较强。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的情形下,这些原则也就不自觉地和阶级出身联系到一起,地、富、反、坏、右分子以及资本家出身的子弟也就会被重点“照顾”。

---每个考生的档案中都有一份政审材料
作者: 孙陇
一个好的学习系统,一定不是高强度从外部输入填满自己的时间,换来虚假的安全感。
而是开展以我为中心的探索,以丰满自己的知识结构为目标,以效率/效能为尺度, 以兴趣为向导去安排信息获取,思考,讨论和发呆。
喜欢,是让自己开心;
爱,是希望对方幸福;
这世上夫妻和情侣很多,但爱却并没那么多。

感情里最毒的温柔,就是拿甜言蜜语当麻药。看透感情真相只需看三处:
敢不敢撕破脸说真话;
能不能狠下心逼你改;
愿不愿赌上关系教你成长。
【生活中的既得利益者都是拒绝沟通的】

通过近期王志安李汀矛盾这件事,我发现了一个关于人性的问题:

日常生活中占便宜的那一方,都是拒绝沟通的!

因为他们是能从现实环境中获得实质性好处的。

这类人往往倾向于维持现状,来保护自己利益最大化。

就比方说你会发现在一个家庭里不干家务的人,他是不会主动过来和你讨论家务如何分配啊,怎么干家务更合理啊。他不是看不到这个家里有不公平的地方,只是因为他要是说了就意味着他要去承认你的付出,就意味着他要去分担一些他本可以逃避的家务。

以此类推,你可以看到在王志安李汀的这段婚姻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无论李汀多么努力尝试与王志安好好沟通,他就是不买账甚至觉得这有什么好聊的或者选择性沉默,答案在于他深知:

他已经在这段婚姻关系当中占尽了便宜,一方面他要维持现状所以不跟你沟通,他就可以不做任何改变!

另一方面,这种拒绝沟通沉默应对本身还暗含着一种权力操控。因为当李汀在王志安的长期有意无视选择性忽视当中逐渐崩溃的时候,相当于把李汀逼得变成了一个看似敏感的情绪化的甚至强势的“压迫者”;而王志安则看上去像是那个更冷静理智包容的“受害人”。

所以大家看懂了吗?

受益者王志安用沉默不语,逼得受害者李汀歇斯底里。

同样的道理,无论网友们如何谴责王志安,他也会选择用滚刀肉的方式来应对网友们的谴责,这里面一样暗含着他对网友们的情绪操控。

那些在婚姻里喊着凑合着过的人,一般他们自己都不凑合;说你斤斤计较的人,才是最自私的那一个。
人的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
年轻的时候选对了路,选了难的路,坚持下来了,取得了成果,熬出来了,会极大的增强人对于社会的认知深度和对自己的自信。

一个人如果年轻的时候,为了一个几千块钱的工作选了一条容易的路、稳定的路,10年没进步,生存能力就退化了,圈层也提不上去,然后就会恶性循环。
你活成了很多人不敢活的样子,也就冒犯了许多人将就的人生。当一个人不再随波逐流,不再将就时,他的存在本身就成了映射他人妥协的镜子,个体的觉醒终会揭露群体的麻木。
判断一件事情该不该做的两个标准:第一,做的时候喜欢、快乐,做了以后一定不会后悔的事情。第二,做的时候未必喜欢、快乐,但不做一定会后悔的事情。有这两个标准基本就够了,而且它们很好掌握。
【中美贸易战为何表面上看是关税?实际上是税收制度?】

中国和美国的税制确实在设计理念和重点上有显著差异,简单地说一个完全倾向于生产税、另一个完全倾向于消费税,而是各自的税收结构和经济目标不同。

中国的税制确实更偏向于生产环节的税收。

主要税种如增值税(VAT)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覆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等多个阶段。增值税是中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22年占全国税收收入的30%以上。此外,企业所得税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企业的利润征税。这种结构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经济特性,税收政策一定程度上鼓励投资和生产,同时通过间接税(如增值税)将税负分散到消费者身上。中国政府通过这种方式,极大的刺激了生产,却极大的抑制了国内消费,这种征税体制是刚加入WTO时,为了尽可能的刺激出口设计的,尽管后来中国赚了天量外汇,国家足够富裕,却一直延用了25年,中共官方此前一直大喊刺激国内消费,始终不愿意在税收侧重点上让利于国内百姓

美国税制则更倾向于直接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Income Tax),这是联邦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年占联邦税收的50%左右。美国没有全国性的增值税,而是依赖州和地方的销售税(Sales Tax),这是一种典型的消费税,但税率和覆盖范围因州而异,总体占比不如中国的增值税高。此外,美国的企业所得税也存在,但税率和实际负担近年来有所调整(例如2017年税改后降至21%)。美国的税收设计更注重个人收入和消费端的调节,反映了其消费驱动型经济的特点。

当侧重于生产的中国流通环节的间接税,遇上美国的消费环节直接税,就导致了中美前所未有的贸易不平衡,它使得中国商品更具竞争力,美国商品更加昂贵;义乌小百货通过跨境电商出口到美国,几乎是直接从工厂卖到了美国消费者手里,且很多商品还可以获得国家“出口退税”;而这些商品如果内销,就必须缴纳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然后才能到达国内消费者手里,于是你会发现同一款商品在亚马逊上价格比淘宝都便宜。

所以川普想要彻底扭转中美贸易,就不能只谈表面关税这么简单,而是必须深入到税收体制才行,只有这样才能平衡中美贸易,只不过这对于强权大政府的中共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这可以说直接触及了它的命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历代中国王朝改革,最核心的根本就是税收体制改革,要税改就必须先政改,而政改就必须“触及利益改革”,改革成功就是“中兴”,失败就是“革命”!

如果说川普第一届时的中美贸易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关税上,那么这次就是根本上一次性解决贸易不公平,这不亚于告诉中共,要么主动改革,要么被封杀外贸后“被革命”


财经真相
整个世界接下来,都会掀起政治改革浪潮,这将是自苏联向外输出革命,西伯利亚寒潮席卷世界以来,最大规模的政府倒台
小国家诸如越南、日韩台船小好掉头,中国、欧盟这些大国、强国因为旧有惯性与保守既得利益群体阻挠,会错过这次浪潮,陷入衰退和政治动荡漩涡

阿根廷这样的先进国家会趁机崛起!
Back to Top